以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推动农业现代化

2025-11-10  来源: 人民日报 作者: 李洪波

  李洪波

  强国必先强农,农强方能国强。农业强国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根基,推进农业现代化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现代化离不开农业农村现代化,农业农村现代化关键在科技、在人才。”“建设农业强国,利器在科技,关键靠改革。”当前,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先进制造技术与现代农业技术深度融合,正在颠覆传统农业生产方式,重塑全球农业竞争格局。教育、科技、人才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面对农业数智化转型的新趋势新要求,要一体推进教育发展、科技创新、人才培养,为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推进农业现代化提供重要动力。

  纵观世界农业强国的实现路径可以发现,只有农业科技强才能实现农业强。新时代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三农”工作,用有限资源稳定解决14亿多人口的吃饭问题,全体农民摆脱绝对贫困、同步进入全面小康。在农业科技方面,我国取得历史性成就,种子、耕地、农机装备等关键领域的农业科技创新实现大突破大跨越,为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推进农业现代化提供了重要支撑。当前,我国农业科技创新整体迈进了世界第一方阵。也要看到,我国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同世界先进水平相比还有不小的差距,农业科技发展依然存在薄弱环节。

  教育、科技、人才是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推进农业现代化的核心要素。建设农业强国的关键在于农业科技,高水平农业科技自立自强为建设农业强国、推进农业现代化提供重要支撑;农业科技创新离不开强大的人才队伍,农业人才是建设农业强国、推进农业现代化的主力军;农业人才培养离不开高质量的教育保障,农业教育为建设农业强国、推进农业现代化提供重要保障。教育、科技、人才三者有机统一、密不可分。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推进农业现代化,应遵循教育先行、科技支撑、人才驱动相互融合的发展路径,聚焦三位一体发展中可能存在的体制机制障碍,促进创新主体高效协同、创新要素顺畅流动、创新生态持续优化,以教育科技人才协同融合进一步加大农业科技创新力度,不断优化科技创新资源和要素配置。这既是抢占国际农业科技竞争制高点的必然选择,也是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加快建设农业强国的必然要求。涉农高校作为以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推动农业强国建设的重要力量,要统筹推进教育提质、科技攻关、人才振兴,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筑牢坚实根基。

  以教育提质夯实农业现代化的发展之基。教育是提升农业科技自主创新能力的源头活水,更是培养“兴农人”的主阵地。聚焦国家教育强国建设目标,要加快构建支撑农业强国建设的科技创新人才培养体系。持续优化高校学科专业布局,主动适应农业数字化、智慧化和协同化发展趋势,推进新农科建设,塑造助力农业强国建设的学科生态系统。强化基础理论教学和工程实践能力培养,推动高校、职业院校与产业龙头企业共建智慧农业理论与技术重点实验室,推动创新链人才链产业链融通,引领农业科技创新与产业变革。围绕农业生产全过程与智能农机全生命周期的技术技能人才需求,建设高水平实训基地,提升职业教育水平,培养一批高素质农业技术技能人才。厚植工匠精神,完善农业技术技能人才评价体系,拓宽其职业发展通道,增强农业职业吸引力和荣誉感。

  以科技攻关锻造农业现代化的创新之魂。破解农业科技和关键核心零部件受制于人的难题,必须走科技自立自强之路。要瞄准世界农业科技前沿,紧扣智慧农业复杂场景需求,补齐智慧农业短板弱项。针对农业生产的基础、共性问题,组建跨学科攻关团队,力争实现前瞻性、引领性突破,为农业科技创新提供源头支撑。聚焦农业生产各环节技术的短板弱项,整合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优势科研力量,组建创新联合体,激发各类创新主体活力,尽快实现关键技术自主可控。建设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中试平台,支持龙头企业带动产业链上下游中小企业协同创新,促进科技成果产业化。积极建设农业科技领域的“一带一路”联合实验室,以高水平开放主动融入全球创新网络,实现全球创新资源的整合和科技成果价值的输出。

  以人才振兴筑牢农业现代化的建设之本。人才是建设农业强国、推进农业现代化最活跃、最积极的因素。要加快培育一批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兴农人”,着力打造一支规模宏大、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农业强国建设生力军。围绕农业领域的战略科学家、科技领军人才需求,完善更为积极、开放、柔性的人才引育机制,支持跨地区、跨行业人才资源共享,注重在重大科研任务中培养青年科技人才后备军,建立健全促进青年人才脱颖而出的机制。深化兴农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破除人才流动、使用、评价等方面存在的体制机制障碍,激励“兴农人”在深耕农业、服务乡村中实现人生价值。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促进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鼓励恋乡农民工返乡、知农大学毕业生回乡和爱农各类人才下乡创业,为乡村全面振兴取得实质性进展注入新的生机与活力。

  (作者为江苏大学党委书记)

返回首页>>

责任编辑:牛乐耕

相关新闻
推荐阅读
  • 四个坐标看中国航天

    行不止者,虽远必臻。巧合的是,神舟二十一号航天员乘组中,70后、80后、90后一起出征,刚好构成了一个代际序列。航天代有才人出,宇宙探索无止境,中国航天的坐标将不断刷新。[详细]

    11-10 11-11 人民日报 分享
  • 标准出海 共赢致远

    标准是世界的“通用语言”。提升标准国际化水平,并非中国产品、服务和标准走向世界的单向道,而是中国与世界深度互动、共享发展的过程。[详细]

    11-10 10-11 人民日报 分享
  • 以规划衔接绘就中国式现代化新图景

    《建议》提出的“强化国家发展规划战略导向作用”“健全区域间规划统筹、产业协作、利益共享等机制”等部署,蕴含着统筹兼顾、综合平衡的科学方法论,为各地区各部门以规划衔接赋能高质量发展、携手绘就中国式现代化壮丽图景提供了根本遵循。各地区各部门谋划“十五五[详细]

    11-10 10-11 人民日报 分享
  • 营造高品质城市生活空间

    面对新形势新任务,必须深刻把握我国城镇化和城市发展的阶段性特征,深入践行人民城市理念,锚定现代化人民城市目标,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不断加强高品质城市生活空间建设,持续提升城市宜居水平,让城市成为人人向往的美好家园。[详细]

    11-07 16-11 人民日报 分享
  • 越开放,越活跃,越发展

    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提出:“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开创合作共赢新局面。”当下,第八届进博会正迎来八方客。这一展现中国与世界开放融通的窗口,将带来更多惊喜。开源共享、开放共进,充满活力、张开怀抱的发展之姿,定能让人更深刻地理解“与中国同行就是与机遇同行”[详细]

    11-05 11-11 人民日报 分享
  • 五年规划何以世界瞩目

    习近平主席指出:“我们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一茬接着一茬干,从来没有想挑战谁、取代谁,而是集中精力办好自己的事,做更好的自己,同世界各国分享发展机遇。”这是中国智慧对全球治理的启示。[详细]

    11-05 10-11 人民日报 分享
  • 法治的根基在人民

    行而不辍,未来可期。历史将不断证明,把法律交给人民,让人民信仰法治,必将汇聚起团结奋斗的磅礴力量,护航“中国号”巨轮乘风破浪,为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再创新的荣光![详细]

    11-04 10-11 人民日报 分享
  • 推动人工智能全方位赋能千行百业

    当前,加快发展新一代人工智能已成为我国抢占科技竞争制高点、推动产业转型升级的战略选择。[详细]

    11-03 15-11 人民日报 分享
  • “让利”与“获利”

    从经济学的角度去理解,种种“让利”的实践是着眼长远的战略投资。无论是票根经济、还是“一元剧场”,形式虽异,本质不变——都是对“以人民为中心”的真诚表达。期待更多诚心之举涌现,为人们带来欣喜、为市场带来活力、为发展带来潜能。[详细]

    11-03 15-11 人民日报 分享
  • 做新时代的“挑担人”

    “担”,是担事的担,是担当的担。从党群一心、军民一家,到如今的风险共担、利益共享,再看那根扁担,我愈发体会到:作为党员干部,必须增强挑担意识、提高挑担本领、争做挑担能手。自己这一程挑得稳一点、远一点,就能为今后的工作打下更好的基础。带动更多人共挑担[详细]

    10-31 16-10 人民日报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