责任编辑:牛乐耕
郑 路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流城市要有一流治理,要注重在科学化、精细化、智能化上下功夫。既要善于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实现智能化,又要通过绣花般的细心、耐心、巧心提高精细化水平,绣出城市的品质品牌。”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建议》提出:“深入推进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推进超大特大城市治理现代化”。推动城市治理智慧化精细化,注重创新城市治理的理念、模式、手段,是深入践行人民城市理念的重要举措,是推进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的必然要求,是提升城市治理水平、推进城市治理现代化的重要方面。
城市治理智慧化,就是以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技术手段提升城市运行效率、公共服务质量和风险应对能力等,通过全域感知、智能研判和精准执行,让城市具备动态响应与自我优化的能力。城市治理精细化,则是兼顾科学管理与人本关怀,通过将治理对象、流程、责任落到最小单元,使治理更具温度、更加精细、更体现公平性,持续提升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城市治理智慧化和精细化两者协同,有助于形成科学化、规范化、人性化的治理模式,推动城市治理更高效、更有序、更有温度。
智慧化和精细化协同,符合我国城市治理演进的内在逻辑。其一,城市治理的复杂性决定了必须以智慧化支撑精细化。现代城市是高度耦合的系统,涵盖经济运行、社会秩序、公共安全、生态环境等多维领域,依靠传统治理模式难以应对高频、突发、跨界等复杂治理难题。智慧化治理提供了多源数据、算法分析和动态反馈机制,能够实现系统感知、精准研判和快速响应,为精细化治理提供技术支撑。其二,人民城市理念要求必须以精细化支撑智慧化。城市治理不仅要有技术高度,更要有温度。技术进步的落脚点,在于更好满足人民群众对安全、便利、幸福的需求。精细化治理让技术更好服务民生,使智慧化治理更有温度。其三,为提升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智慧化与精细化必须协同配合。在城市治理中,智慧化只有纳入精细化管理框架,才能防止算法滥用和数据歧视;精细化只有依靠智慧化,才能实现科学决策与精准服务。二者协同配合,才能构建技术与制度互促、效率与公正兼具的现代治理秩序。因此,推动城市治理智慧化精细化,需要坚持系统思维、强化民生导向、促进社会协同,以数字技术赋能智慧城市建设,探索基层治理精细化新路径,推动城市治理增效。
以数字化转型提升系统治理能力。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建议》提出:“坚持系统治理”“推进社会治理现代化”。当前,系统治理已进入以数据驱动、平台支撑、机制协同等为特征的新阶段。要实现智慧化精细化治理,必须依靠数字化手段打破部门壁垒和信息孤岛,构建城市智慧高效治理体系。要推进城市全域数字化转型,打造集约统一、数据融合、高效协同的城市数字底座,完善城市信息模型(CIM)平台,推进设施联通、数据融通、平台互通、业务贯通,深化“一网统管”建设,增加“一网通办”特色事项。建立健全基层报表“一数一源”“统采共用”机制,有序推进基层信息填报渠道整合,探索拓展信息社会化、自动化采集等新模式。比如,广东省佛山市禅城区依托“城市大脑”,整合超过45亿条数据和244个图层,实现人、物、地、事、组织的动态关联;通过“城市大脑+12345热线”体系,迅速响应群众诉求;打造“生态网格”APP,减少基层30%的重复填报,让数据多跑路、群众少跑腿。
更加注重以人为本,强化民生导向。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做好城市工作,要顺应城市工作新形势、改革发展新要求、人民群众新期待,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人民城市为人民。”城市治理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提升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推动城市治理智慧化精细化,最终是为了更好满足人民群众美好生活需要。要转变城市发展理念,更加注重以人为本,助力民生服务精准普惠,使城市现代化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广大人民群众。推动数据赋能网格管理、社区治理、志愿服务和化解矛盾纠纷,提升社情民意实时感知与精准服务水平。利用数据分析精准识别群众的公共服务需求,持续推动营造高品质城市生活空间。比如,上海市打造人民建议征集平台,让群众需求成为城市规划的“源头数据”,收集群众关于城市建设、衣食住行等方方面面的建议,把更多群众“金点子”转化为利民惠民“金果子”。
以协同共治实现社会善治。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建议》提出:“完善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发挥人民群众主体作用,引导各方有序参与社会治理”。推动城市治理智慧化精细化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单靠某一方面力量很难实现,需要多方主体参与。必须在党的领导下,坚持共建共治共享,建设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共同体,有效发挥不同主体的力量和优势。坚持活力与秩序有机统一,以科学的管理方法、健全的保障机制、公平的参与制度,充分调动多方主体参与城市治理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比如,北京市海淀区通过建立“大家商量着办”议事协商机制,把群众意见嵌入决策过程,凝聚政府、市场、社会、群众等治理主体合力,引导越来越广泛的治理主体参与基层事务,形成党组织领导的共建共治共享的基层治理格局,提升治理效能。
(作者单位: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

责任编辑:牛乐耕
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以下简称《建议》),对促进服务业优质高效发展作出重要部署。这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立足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全局,从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详细]
“十五五”规划建议提出:“推进旅游强国建设,丰富高品质旅游产品供给,提高旅游服务质量。”把握发展大势,顺应人民期待,努力培育更加丰富的旅游产品、服务业态,提供更多具有原创性、创新性的体验场景,定能持续激发文旅发展动能,为美好生活增光添彩。[详细]
从乡村全面振兴到区域协调发展,从完善社会治理体系到加快先进战斗力建设,中华大地上,施展才能的舞台无比广阔。完善人才培养、引进、使用、合理流动的工作机制,为人才提供更多发展机遇和更大发展空间,事业激励人才、人才成就事业的良性循环必能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详细]
从三类“事”中,感悟成长之路、笃行之志、发展之道。顺势而为,乘势而上,去发现可能、实干奋进、创造未来。[详细]
森林粮仓护航粮食安全,新能源汽车优化出行方案,绿色消费成为时尚潮流,绿色低碳循环经济体系越来越壮大……加快形成绿色生产生活方式,中国号巨轮的发展动能将更加强劲。[详细]
人生要时时“有意注意”,国家发展何尝不是如此。一部五年规划史就是一部新中国的建设史、发展史,见证着“一张蓝图绘到底”的实践伟力。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擘画了“十五五”时期发展蓝图,让我们不懈努力、接续奋斗,推动中国式现代化稳扎稳打向前进。[详细]
国家强盛、民族复兴需要物质文明的积累,更需要精神文明的升华。把积极合理消费和反对铺张浪费结合起来,推动更多资金资源“投资于人”,推动高质量发展和高品质生活同频共振,定能不断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变为现实。[详细]
建设科技强国,历史的接力棒已经交到了我们这一代人手中。更好发挥科技的战略先导和根本支撑作用,在科技创新的道路上锐意改革、持续深耕,跑出属于我们这一代人的创新“加速度”,中国式现代化的步伐不可阻挡。[详细]
“我们这么大一个国家,就应该有雄心壮志。”没有奇思妙想,难以创新创造;没有雄心壮志,也难以开创奇迹。前行征途上,道不变、志不改、气不竭,多些砺剑长空的本领、多些气冲霄汉的勇毅,我们的事业定能蒸蒸日上。[详细]
年轻干部“自找苦吃”,既需要自身主动,也离不开组织“搭台赋能”。只有让吃苦者不吃亏、让有为者有位,才能让愿吃苦、能吃苦的年轻干部有平台、有奔头,进而激励和引导更多年轻干部立足本职岗位,甘当为民服务的“孺子牛”、创新发展的“拓荒牛”、艰苦奋斗的“老黄[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