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数字经济助推山东新旧动能转换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2023-03-02  来源: 大众网 作者: 冯素玲

  内容摘要:

  本报告针对我省数字经济发展助推新旧动能转换关键环节,重点梳理了新型数字基础设施建设慢、数字产业化领军型企业少、传统产业数字化转型难、数字素养和技能需求急、数字政府服务能力弱等短板不足,研究提出了高质量推动数字新基建、以“龙头”带动加快数字产业园区建设、完善产业数字化转型公共服务体系、优化数字经济发展环境、加快数字政府和数字社会建设等方面的对策建议。

  发展数字经济已成为推动产业升级和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习近平总书记对此高度重视,强调指出“促进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融合发展,加快新旧发展动能接续转换,打造新产业新业态,是各国面临的共同任务”。2018年1月国务院批复《山东新旧动能转换综合试验区建设总体方案》以来,山东省根据批复方案要求和国家关于信息化建设的部署,研究制定了《数字山东发展规划(2018-2022年)》《山东省支持数字经济发展的意见》等系列文件,大力发展数字经济,加快新旧动能转换,推动实现高质量发展,取得了明显成效。与此同时,也面临一些亟待突破的瓶颈制约。在深入省内部分地方政府发展改革、工业和信息化、大数据等部门调研,与部分代表性数字经济企业座谈交流的基础上,本报告重点梳理了我省在发展数字经济助推新旧动能转换方面存在的困难问题,研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一、山东省发展数字经济助推新旧动能转换方面存在的困难问题

  (一)新型数字基础设施建设有待增强。当前,在互联网宽带接入端口密度、移动电话普及率、域名数量等传统数字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全国各区域间差距正在缩小,而在5G网络、大数据中心、传感终端、工业互联网等新型数字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差距则相对较大,体现出各地在此方面布局不同,竞争优势也有差距。赛迪顾问(CCID)发布的《2020中国数字经济发展指数(DEDI)》显示,山东省传统和新型数字基础设施建设指数分别位居全国第7位和第6位,均处于第二梯队前列。这一方面说明我省发展较为均衡,另一方面也反映在支撑经济新动能的新型数字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山东与第一梯队的江苏、广东、北京、浙江等省市还有一定差距。

  特别是,我省在数字产业技术创新集群基地(中心)、数字技术研发实验室等方面存在一定短板,缺乏全国性的金融、电力、电信等数据中心。空间信息技术、电子信息设备、智能终端制造技术等领域优势不突出,卫星互联网产业缺乏系统规划和总体布局。同时,由于数字产业发展需要区域间、企业主体间技术创新的共享、开放和合作,目前我省在这一领域缺乏完善的体制机制,未能很好形成数字产业创新的科技合作体系。

  (二)数字产业化领军企业明显缺乏。与数字经济强省相较,山东省最大的短板制约是缺乏国内、国际一流数字领军企业,在包括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兴产业领域和集成电路、通信与网络、元器件及材料等基础产业领域均未能出现领军企业。从网络信息类独角兽企业名单看,据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CNNIC)发布的第47次《中国互联网发展状况统计报告》,2020年全国网信独角兽企业总数207家,其中北京、上海、广东、浙江和江苏五省拥有195家,合计占比942%,山东省在此方面差距较大。从互联网百强企业名单看,中国互联网协会发布的《中国互联网企业综合实力研究报告(2020)》显示,山东省仅有浪潮集团、海看网络科技(山东)股份有限公司、山东世纪开元电子商务有限公司等三家企业入围,排名分别是36、97和98。“头雁”缺乏、代表性企业总体实力不强,示范带动省内数字经济发展的效应有限。赛迪顾问发布的《2020中国数字经济发展指数(DEDI)》显示,山东省数字产业指数(368)排名全国第6位,但与排名第5位的浙江省(609)相比,差距较为明显;排名第一的广东省产业指数(962),持续领跑全国。

  (三)传统产业数字化转型中存在“不敢转”“不能转”“转不了”的问题。对比其他省份,山东省的服务业数字化和农业数字化发展居于全国第一梯队,但是工业数字化发展有待提升,落在江苏、福建、广东、安徽、浙江五省后面。面对强化价值创造、数据集成和平台赋能这一传统产业数字化转型的重要趋向,我省传统产业仍不同程度存在“不敢转”“不能转”“转不了”等问题。

  一是企业投资回报目标过于急切,“不敢转”。数字化转型主观能动性不足,存在“不敢转”的问题,表现为企业对于转型过程中投资回报方面存有疑虑。企业在前期需要投入大量资金,后期回报能否快速弥补投入成本进而形成收益,以及转型期间面临的新技术与企业现有设备运行融合带来的盈利模式不确定等问题,都会使企业数字化转型的动力不足。

  二是企业数据开发利用能力不足,“不能转”。目前,多数企业仍处于数据应用的感知阶段或初级阶段,覆盖全流程、全产业链、全生命周期的工业数据链尚未构建。受限于数据规模、种类及质量,多数企业对数据的应用主要集中在精准营销、舆情态势感知和风险控制等有限场景,未能从业务转型角度开展预测性和决策性分析,难以更好挖掘数据资产的潜在价值。

  三是市场个性化转型服务供给不足,“转不了”。传统产业包含细分领域较多,不同企业生产模式差异较大,数字转型需求也呈现个性化特征。近年来我省工业互联网服务平台、工业APP应用数量增长迅速,典型示范企业在国内达到了较高水平。但是,应用场景碎片化、个性化是工业互联网体系推广的障碍,大量应用仅具备技术展示功能,能够付诸于实践的场景十分有限、使用效率较低,难以满足企业、行业的个性化和一体化需求。更重要的是,对于很多中小企业而言,市场上的大数据、云计算等业务服务商良莠不齐,缺乏行业标准,选择难度较大。

  (四)数字经济人才需求满足、数字素养和技能提升刻不容缓。面对数字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客观需求,山东省对数字人才的渴求比以往更强烈。但存在几个方面的原因,使山东陷入数字人才困局:一是京津冀城市群、长三角城市群对山东高校毕业生的虹吸效应明显。二是快速发展的互联网及相关行业是年轻人的首选,而我省的优势产业与年轻人行业选择倾向并不相符。三是山东的企业平均年薪缺乏吸引力,在人才引用、评价等方面也存在一定问题,“人才选评聘制度僵化、重评价轻使用、重引进轻培育”等现象仍不同程度存在。四是近年来网络舆情推波助澜,加深了社会对山东人因循守旧等刻板印象,不利于营造吸引人才的环境氛围。

  同时,我省人口老龄化程度进一步加快,城乡不平衡发展比较突出,数字经济发展带来的城乡“数字鸿沟”、老年人“数字失能”现象突出。随着数字化转型进入深水区,亟需出台全面提升全民数字素养和数字技能的相关政策措施,加快提升数字技能、普及数字素养,消弭“数字鸿沟”,让大众共享数字社会建设带来的先进成果。

  (五)数字政府服务数字经济发展能力亟需提升。提高数字治理水平既是发展数字经济的应有之义,也是促进数字经济发展的制度保障。山东省在数字经济发展战略上布局较早,基础设施建设较为完善,但是政务服务数字化水平和服务效率偏低。清华大学数据治理研究中心发布的《2020数字政府发展指数报告》显示,山东省在组织机构、制度体系、治理能力、治理效果等四个单项指标排名中,分别位居全国第2名(并列)、第2名(并列)、第13名、第8名,综合得分位居全国第8名。同时,根据中央党校电子政务研究中心发布的《2020省级政府和重点城市网上政务服务能力(政务服务“好差评”)调查评估报告》数据显示,山东省网上政务服务能力排名全国第22位。综合来看,我省数字治理、政务服务能力仍需提高,以进一步完善政府治理体系,创造数字经济发展良好环境。

  二、山东省发展数字经济助推新旧动能转换的对策建议

  (一)高质量推动数字新基建建设,夯实数字产业化发展基础。加强新型数字基础设施建设,适度超前布局新一代信息网络,加快推进卫星互联网等产业发展。推进5G网络共建共享,在5G基站建设、5G创新应用、5G创新园区等方面制定专项规划,激发新消费需求。支持16市分别建设实施5个以上5G场景应用项目,全省建设10—15个5G智慧产业集群和5G产业园,每个重点行业建设3—5个5G示范应用标杆。争取全国性一体化大数据中心落户山东,优化布局全省数据中心建设,支持国家超级计算济南中心能力升级,推动云网融合向算网一体演进。加快建设“万兆园区、千兆城区、百兆乡村”光纤,推进互联网IPv6改造和优化升级,推动通信、广电等信息基础设施共建共享。在济南市建设城市级区块链基础设施平台“享链”,推动在物联网、数字金融、工业互联网等领域的落地应用。

  (二)发挥数字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加快推进数字产业园区建设,提升数字产业发展水平。充分发挥浪潮、海尔、海信等信息通信设备、工业互联网平台“龙头”作用,引导产业链上下游紧密合作、协同联动,集聚产业发展力量。加大对数字龙头企业的引进培育力度,对省内企业首进或总部(含研发总部和区域总部)新落户山东的全国电子信息百强、软件百强、互联网百强的企业,符合政策要求的,给予一次性奖补和相关政策支持。强化济南和青岛对周边地区的辐射带动能力,对新确定的数字经济省级产业集聚区、国家级大数据综合实验区或产业集聚区,分别给予资金扶持和政策支持;对入驻数字经济园区的数字技术企业,由所在地政府对其办公用房和厂房给予房租补贴。到2025年,力争培育一批数字经济领军企业,省内形成一批千亿级数字产业集群,打造万亿级融合型数字产业生态。

  (三)强化产业数字化转型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深化工业互联网行业应用,加快推进传统产业数字化转型。遴选一批重点行业的数字化转型典型案例(如海尔卡奥斯、浪潮云州、橙色云等工业互联网平台、工业产品协同研发平台),复制、推广其数字化转型方案,将动态监测与全程服务相结合,建立行业、企业数字化转型监测、评价体系,加强企业数字化转型全流程、全生命周期服务保障。由产业链中具有主导作用的龙头型企业组建产业联合体,组织制定集群数字化转型方案,系统研究集群产业现状、存在问题与原因,制定集群短板突破计划、集群转型路径、集群带动产业链上下游区域转移方式,提出针对性的产业升级路线和重点任务、实施计划。加快工业互联网示范区创建进度,积极探索可推广的市场化商业模式,推动工业互联网系统化、场景化的规模应用。加快建设基础共性、行业通用、企业专用APP及微服务资源池,以此为载体提升企业数据开发利用能力,引导企业生产设备上云和业务系统云化改造,逐步满足企业转型的个性化需求。

  (四)实施数字素养和数字技能提升工程,完善要素保障,持续优化数字经济发展环境。加强数字技能培训,普及提升全民数字素养,引导职业院校开设数字技能类专业,通过产教融合,培养社会急需的数字技能类人才。积极引进国家工业信息安全中心、中国信通院、工业互联网研究院等“国家队”落户山东,加强基础创新和理论创新研究。推进政府、高校、企业紧密协作,全面建设政校企合作、产学研共赢的合作平台,共同建设人才培养培训中心、产业协同创新中心、公共实验实训基地、技术研发服务基地及创新创业示范基地。按照数字经济细分行业领域组建高端专家智库,开展前瞻性、系统性、战略性研究,积极参与国家相关标准制定、产业推广、技术攻关等活动。加强金融信贷支持,鼓励各类金融机构针对数字技术企业特点,创新开展知识产权、股权、应收账款等质押贷款和银税互动贷款,大力推动数字金融、供应链金融发展,缓解产业数字化转型融资压力。进一步完善工作推进落实机制,细化落地已经出台的各项政策措施,破除资金支持、资源配置等领域存在的“卡脖子”障碍。

  (五)加快数字政府和数字社会建设,提升治理现代化水平。建立健全山东省一体化政务服务体系,有序推进政务服务数据互联共享增值。依托省级政务云平台,以一体化平台建设为抓手,推进政府部门信息系统统筹集约建设,加快整合归并各级各类专网,建立省级统筹、16市共同参与的一体化建设管理体系,解决“互联互通难、业务协同难、沟通数据难”等问题。完善“爱山东”APP,推动各市将移动端政务服务事项全部接入。探索建立跨区域联动、多省一体化的政务服务网,借鉴长三角一体化建设经验,探索与周边省市联合,满足用户跨省解决政务问题的需求。积极推进山东省数字孪生城市建设,制定出台山东省数字孪生城市建设相关政策指导文件。发挥济南市新旧动能转换起步区数据交换共享和业务协同便于集成融合、快速实现的优势,在我省率先推进数字孪生城市建设,实体城市同步规划、同步建设数字孪生城市,助推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作者:冯素玲,现任烟台大学副校长、教授、博士、博导。

  (2021年9月6日发表在山东省人民政府发展研究中心《专题研究报告》第77期)

返回首页>>

责任编辑:李士环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