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资源活化利用的新范式

2025-10-22  来源: 山东商报 作者: 何非

  何非

  2024年5月24日,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山东时指出:“要保护和运用好红色资源,大力弘扬沂蒙精神,推动红色基因代代相传。”正是在这一重要指示指引下,位于泰沂山脉层峦叠嶂间的莱芜709文化产业园,以“铅火铸魂、文旅织梦”的理念活化利用红色资源,使历史遗存超越静态保存,转化为重温文化记忆、承载红色基因的活态载体。

  当“三线建设”的烽火岁月渐渐远去,位于莱芜塔子村的709文化创意园依托原山东人民印刷厂旧址,秉持“修旧如旧”的保护理念与“守正创新”的发展思维,完成了从工业遗产到文化地标的梦幻蝶变。这一转变,不仅让“艰苦创业、无私奉献”的红色文化有了可触可感的表达,更为红色资源活化利用提供了全新范式。

  精准选题定位,构建特色谱系。709文化产业园的诞生,始于对红色工业遗产的精准价值定位。1970年9月,响应国家“小三线”建设号召,山东人民印刷厂在此扎根,代号“709”成为刻入岁月的精神印记。与传统红色遗址不同,这座占地4.8万平方米的园区完整保留了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工业建筑群,生产区的钢架结构、办公区的联排座椅、生活区的水磨石地面、墙面的红色标语,共同构成了红色资源中独具特色的工业文化谱系。

  破解发展瓶颈,打造沉浸体验。在活化路径的探索中,709文化产业园首先破解了红色资源“静态展示”的瓶颈,构建起沉浸式体验的叙事体系。园区摒弃了橱窗式展览的传统模式,将历史场景转化为可参与的戏剧空间。游客自入园时即领取仿制“工作证”,经“保卫科”查验后,便瞬间穿越回激情燃烧的年代——跳着迪斯科的青年热情迎接,推着二八自行车的“冰棍小贩”沿街叫卖,厂房楼顶上的红旗迎风猎猎,胶装车间改造的剧场内正上演《代号709》沉浸式剧目。这种“场景复原+情境互动”的模式,既遵循了红色资源保护的真实性原则,又通过艺术重构实现了与当代观众的情感链接、信念认同。

  推进产业融合,驱动多维活力。产业融合则为红色资源注入了可持续发展的生命力,这亦是709文化产业园活化实践的核心逻辑。园区创新性地提出“文化嵌入、产业注入、客源导入、乡村融入”的四维路径,将红色文化与文旅、农业、非遗等业态深度绑定、融合发展。在“红色+文旅”维度,机修车间变身游客服务中心,职工食堂推出“忆苦思甜”主题餐,让味觉成为连接历史的纽带;在“红色+农业”维度,利用周边700亩流转土地打造的创意农场、百亩油葵花海,20余种业态共同激活了乡村旅游市场;在“红色+非遗”维度,园区内的“共富工坊”汇集了莱芜锡雕、燕子石、木版年画等228项非遗资源,让传统技艺在红色文旅的带动下重焕生机。

  注重共生赋能,实现富民双赢。709文化产业园的深层价值,更在于构建了红色资源与乡村振兴的共生机制,实现了“精神传承”与“富民兴村”的双向赋能。这种赋能首先体现在就业与增收的直接带动上。园区运营带动周边村民开设农家乐、经营特色摊位,“第一书记直播间”将莱芜黑猪肉、花椒等农特产品推向全国,形成了“游客进村、产品出山”的良性循环。塔子村通过集体土地流转、产业收益分红等方式,让村级集体经济在红色引擎驱动下实现了质的跨越,昔日贫瘠的山村变身为“产业红激活富民引擎”的样板村。

  从学理层面而言,709文化产业园的实践精准回应了红色资源活化的时代命题:如何在保护红色资源真实性的前提下实现创造性转化。709文化产业园的成功密码就在于“价值重构、传播创新、价值转化”这三重逻辑的有机统一。

  如今的709文化产业园,正沿着“星火·烽火·薪火”的时间轴线,串联起莱芜战役纪念馆、省工委旧址等红色地标,全力打造“从革命斗争到工业强国”的红色教育品牌。这座从三线旧址中走来的文化产业园,用铅字铭记历史,用创意激活未来,不仅为红色资源活化提供了可复制的经验,更证明了红色文化始终是驱动乡村振兴的不竭动力。当阳光穿过园区的钢架结构,在“红旗飘万代”的碑铭上投下斑驳的光影;当微风拂过老国槐新发的嫩叶,在“歌唱祖国”的旋律中带来一丝秋意的凉爽,我们看到听到感悟到的不仅是一座工业遗产的重生,更是伟大精神在新时代的生动延续。(作者:何非 作者单位:沂蒙干部学院)

返回首页>>

责任编辑:牛乐耕

相关新闻
推荐阅读
  • 以理念之变引领发展之变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试金石,也是唯一标准。站在决胜“十四五”、谋划“十五五”的历史关口,我们更能深刻感受到以新发展理念为主要内容的习近平经济思想所蕴含的真理力量和实践伟力。[详细]

    10-21 10-10 人民日报 分享
  • 守好实体经济这个根基

    “我国经济是靠实体经济起家的,也要靠实体经济走向未来。”[详细]

    10-21 09-10 人民日报 分享
  • 从“多少年”感悟自信

    前不久,一位外国政要在参加上合组织天津峰会前接受采访时表示,30多年前首访中国时就意识到,“这个国家未来可期”。时间与实践已经证明,中国发展的潜力大、活力足。扬帆的中国定会乘势而上,向着更加壮阔的前方远航。[详细]

    10-20 11-10 人民日报 分享
  • 引领未来,中国做对了什么

    大道如砥,大势如潮。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全面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保持战略定力,增强必胜信心,激发只争朝夕、永不懈怠的奋斗精神,未来一定属于我们!胜利一定属于我们![详细]

    10-20 10-10 人民日报 分享
  • 书写新时代民生建设新篇章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出发,就保障和改善民生作出一系列重要论述,系统回答了为什么要保障和改善民生、怎样保障和改善民生等重大问题,创造性提出了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推动我国民生领域实现了[详细]

    10-17 14-10 人民日报 分享
  • 善讲群众语言 凝聚民心民力

    善讲群众语言,不是“软任务”,而是党员干部必须掌握的“硬本领”。党员干部唯有以群众听得懂的话传递政策温度,以群众信得过的话彰显担当作为,以群众喜欢听的话拉近情感距离,才能真正走进群众心中,增进与群众的鱼水情谊,凝聚团结奋斗的磅礴力量。[详细]

    10-17 14-10 人民日报 分享
  • 擦亮自贸港建设的惠民底色

    让改革发展更有温度,让民生保障更可持续,必能为新征程改革发展汇聚更强大的信心和动能。[详细]

    10-16 10-10 人民日报 分享
  • 应世界之变 答时代之问

    “同球共济”的时代,中国将继续与世界各国携手同心,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道路上笃定前行,共同创造人类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美好未来![详细]

    10-16 09-10 大众网 分享
  • “不进则退,慢进亦退”

    “不进则退,慢进亦退”,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取精神的深刻诠释,是在人类文明发展道路上被无数实践印证的客观规律,更体现我们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必须葆有的昂扬精神。我们的建设发展没有“中场休息”,更容不得踟蹰不前或躺在功劳簿上“吃[详细]

    10-15 11-10 人民日报 分享
  • 以千年智慧润泽现代文明

    守护文化和自然遗产,是守护民族的基因和血脉,也是开启未来的智慧之门。在文化和自然遗产保护传承中更好体现民生价值、生态智慧和文化传承,不仅能赋予其新的时代生命,而且能让蕴含其中的千年智慧润泽现代文明,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注入精神动力。[详细]

    10-15 10-10 人民日报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