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渔双授”的中国智慧

2025-01-16  来源: 人民日报 作者: 李铁林

  李铁林

  不断走向世界的中国慕课,让中国优质高等教育资源走进更多国家,提升了“全球南方”高等教育的可及性

  一块大屏、一个摄像头、一根网线,把远隔万里、不同国家和地区的高校学生,引入中国大学的课堂。

  “在印尼,我们很难学到这类课程,我很珍惜这次学习机会。”印尼特布卡大学的学生迪亚通过在线平台与清华大学的同学一起学习城市环境工程课程。不必留学,便能享受中国顶尖学府的优质教育资源。

  让知识传播无远弗届,让渴望学习的个体不囿于一地一域,这是慕课的独特魅力。截至2024年底,我国智慧高教平台共上线优质在线课程3.1万门,用户覆盖183个国家和地区,超过9300万人次访问;“爱课程”和“学堂在线”平台向全球学习者开放1000余门、14个语种的课程,累计学习人次达67万。从起步之初只有5门课程、上百名用户,到如今走出国门、享誉世界,中国慕课从无到有、从小到大,成为我国教育开放的一张名片。

  知识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但在一些国家,受制于较为薄弱的高等教育条件,知识成了一项稀缺资源。破解当今世界存在的一系列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弥合“知识鸿沟”是当务之急,也是长远之计。

  作为数字技术与高等教育深度融合的产物,慕课提供了开放共享的知识载体,有助于解决“知识鸿沟”、推动“知识普惠”。西安交通大学设立丝路培训基地,上线数十个培训专题、近百门国际课程,培养了来自100余个国家和地区的超1万名学生及企业人员;西南交通大学落实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开展课程、教材建设,培养了来自80余个国家的超5000名轨道交通人才……不断走向世界的中国慕课,让中国优质高等教育资源走进更多国家,提升了“全球南方”高等教育的可及性。

  过去是资源出海、活动出海,如今是服务出海、标准出海,“慕课出海”正从“1.0”迈向“2.0”。完善与国外高校的课程共享、学分互认机制,探索微证书项目等更具吸引力的学习成果转化形式;牵头成立世界慕课与在线教育联盟,与全球30余家知名高校和在线教育机构合作搭建课程引进与输出双向沟通渠道;发布《慕课发展北京宣言》《世界高等教育数字化发展报告》等,与世界分享中国数字教育经验……中国慕课“出海远航”的过程,也是中国主动扩大教育开放、推动全球高等教育数字化发展的过程。

  放在现代化的视角来看,对于一个国家而言,教育是发展的基石。立己达人、携手同行现代化之路,这是中国的追求。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从“出海远航”的中国慕课,到独具特色的鲁班工坊,再到精准服务当地发展的“海丝学院”“丝路学院”,中国带去的不仅有具体的项目,还有发展的后劲。“慕课出海”折射的,正是中国“鱼渔双授”的独特智慧。

  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世界的繁荣也需要中国。在中国和世界“双向奔赴”的悠扬交响中,教育是其中一个美妙的音符。让更多师生“云端”相聚,让知识传播“跨山越海”,让国际教育合作的版图不断扩大,中国的脚步坚定向前、不会停歇。

返回首页>>

责任编辑:牛乐耕

相关新闻
推荐阅读
  • 将理论创新扎根于我国经济建设实践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种理论的产生,源泉只能是丰富生动的现实生活,动力只能是解决社会矛盾和问题的现实要求”“理论的生命力在于不断创新”。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建设实践为经济学研究提供了肥沃的土壤和极为丰富的素材,也为经济学者提供了[详细]

    01-13 12-01 人民日报 分享
  • 通识教育如何“有益又有趣”

    通识教育不基于功利性的价值取向,也不直接以职业应用为目的,但它在学生心中播撒下一粒粒种子,为他们未来发展注入了更多可能性、打开了更广阔的空间。办好通识教育,使学生将博学与精专相统一,增强发展后劲,必将为学生自我价值的实现提供更多助力。[详细]

    01-13 10-01 人民日报 分享
  • 为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增添文化动力

    乡村文化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内容。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把保护传承和开发利用有机结合起来,把我国农耕文明优秀遗产和现代文明要素结合起来,赋予新的时代内涵,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生生不息,让我国历史悠久的农耕文明在新时代展现其魅力和风采。”村志是记录、传[详细]

    01-10 10-01 人民日报 分享
  • 加强新时代廉洁文化建设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把“加强新时代廉洁文化建设”作为“深入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的重要内容并作出部署。加强新时代廉洁文化建设,是一体推进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的基础性工程,必须抓紧抓实抓好。[详细]

    01-10 10-01 人民日报 分享
  • 以数字技术赋能乡村全面振兴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当今时代,数字技术作为世界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先导力量,日益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各领域全过程,深刻改变着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社会治理方式。”数字技术为乡村全面振兴提供了内在驱动力,以数字技术赋能乡村全面振兴,有利于缩小城乡差距,确保[详细]

    01-09 15-01 人民日报 分享
  • 同心同德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推进中国式现代化,需要各民族在党的坚强领导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就必须坚守共同理想信念,不断增强文化认同,实现全体中华儿女同心同德、团结奋斗。[详细]

    01-09 15-01 人民日报 分享
  • 水循环经济大有可为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要把水资源问题考虑进去”。大力发展水循环经济,把发展建立在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基础上,最大程度保障水资源安全,最大限度提高水资源利用率,尽最大努力改善水生态环境质量,定能更好促进“人水和谐”,不断书写中华民族治水安[详细]

    01-07 10-01 人民日报 分享
  • 让科普与创新比翼齐飞

    以法治护航,确保科普工作与国家科技创新战略同步推进,新时代科普事业必将不断迈上新的台阶。[详细]

    01-07 10-01 人民日报 分享
  • 对“翅膀上的中国”充满期待

    低空经济为什么如此受人关注呢?从某种意义上说,这样的一种新兴经济形态拓展了人们的想象边界,描绘了一幅关于未来发展的图景,让人们对“翅膀上的中国”充满期待。[详细]

    01-02 15-01 人民日报 分享
  • 宏观调控的一次里程碑式出手

    2024年,我国经济面临外部压力加大、内部困难增多的复杂局面,对宏观调控形成巨大考验。特别是过去一段时间以来,经济运行出现一些新的情况和问题。党中央沉着应变,于9月下旬果断推出一揽子增量政策,使社会信心有效提振,经济明显回升。一揽子增量政策无论在力度、广[详细]

    01-02 15-01 人民日报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