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增添文化动力

2025-01-10  来源: 人民日报 作者: 颜越虎

  颜越虎

  乡村文化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内容。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把保护传承和开发利用有机结合起来,把我国农耕文明优秀遗产和现代文明要素结合起来,赋予新的时代内涵,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生生不息,让我国历史悠久的农耕文明在新时代展现其魅力和风采。”村志是记录、传承我国农耕文明的重要载体,在促进乡村文化资源活化应用中发挥着独特作用。

  地方志书是全面系统记述本行政区域自然、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方面历史与现状的资料性文献。作为地方志书的一种,村志较为全面系统地记载了一个村域范围内的山川河流、风物特产、民生百业、文化风俗、村规民约、能工巧匠等内容。编修村志,有利于以文化赋能乡村全面振兴。比如,浙江省江山市凤林镇白沙村自1981年以来,四修村志并以此振兴乡村文化、发展村级经济,大幅提高了乡村振兴效能,获得“全国文明村镇”等荣誉称号。又如,“全国村志编修示范县”河北省邢台市宁晋县积极开展全域村志编修工作,自2021年以来已完成村志初稿219部。该县把村志编修作为助力乡村振兴的有效抓手,充分发挥村志编修的综合效益,助力乡风文明,提升基层社会治理水平,推动产业集群发展,为乡村全面振兴注入深沉持久的文化动力。充分发挥村志在推动乡村全面振兴中的独特作用,可在以下三个方面着力。

  深入调查研究,扎实推动村志编修工作。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指出:“做好地方史志编纂工作”。村志就像是乡村的“百科全书”,涉及面广、信息量大,做好编修工作离不开调查研究。编修一部村志,就要对该村庄做一次“摸清家底”的工作,就要对该村域的“三农”问题做一次全面、深入的社会调查与个案研究,这样才能保证村志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全面性。编修出版的村志越多,对我国乡村社会的调查研究就会越广泛越深入,也越能为各地推进乡村全面振兴提供决策支撑。

  扩大村志运用范围,挖掘其多元价值。修志是为了用志。只有把用志这一环节抓好,充分挖掘村志在不同领域的价值,才能让“三农”画卷更加壮美。比如,村志中记载的自然环境、资源禀赋、基础设施等内容,对于科学规划农业生产、引导乡村产业发展具有积极意义。为此,要深入挖掘其中的经济价值,持续壮大乡村富民产业。又如,村志记载了丰富的乡土文化相关内容,对于繁荣发展乡村文化具有重要意义。为此,要加强乡村优秀传统文化保护传承和创新发展,使保护传承和开发利用有机结合起来,保护利用具有农耕特质、乡土特色的物质文化遗产和民间艺术、手工技艺、民俗活动等非物质文化遗产,推进乡村文化振兴。

  培养阅读村志的习惯,建立乡村文化传承长效机制。村志不是“文化快餐”,而是一种可持续发挥效用的精神文化产品,能够记录乡俗,留住乡思。培养阅读村志的习惯,建立乡村文化传承长效机制,将为乡村文化建设提供有力保障。为此,要培养村民阅读村志的习惯,激发其热爱家乡的情感、建设家园的热情,引导、鼓舞村民积极投身于乡村振兴、开创美好未来。

  (作者为浙江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

返回首页>>

责任编辑:牛乐耕

相关新闻
推荐阅读
  • 以数字技术赋能乡村全面振兴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当今时代,数字技术作为世界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先导力量,日益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各领域全过程,深刻改变着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社会治理方式。”数字技术为乡村全面振兴提供了内在驱动力,以数字技术赋能乡村全面振兴,有利于缩小城乡差距,确保[详细]

    01-09 15-01 人民日报 分享
  • 同心同德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推进中国式现代化,需要各民族在党的坚强领导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就必须坚守共同理想信念,不断增强文化认同,实现全体中华儿女同心同德、团结奋斗。[详细]

    01-09 15-01 人民日报 分享
  • 水循环经济大有可为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要把水资源问题考虑进去”。大力发展水循环经济,把发展建立在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基础上,最大程度保障水资源安全,最大限度提高水资源利用率,尽最大努力改善水生态环境质量,定能更好促进“人水和谐”,不断书写中华民族治水安[详细]

    01-07 10-01 人民日报 分享
  • 让科普与创新比翼齐飞

    以法治护航,确保科普工作与国家科技创新战略同步推进,新时代科普事业必将不断迈上新的台阶。[详细]

    01-07 10-01 人民日报 分享
  • 对“翅膀上的中国”充满期待

    低空经济为什么如此受人关注呢?从某种意义上说,这样的一种新兴经济形态拓展了人们的想象边界,描绘了一幅关于未来发展的图景,让人们对“翅膀上的中国”充满期待。[详细]

    01-02 15-01 人民日报 分享
  • 宏观调控的一次里程碑式出手

    2024年,我国经济面临外部压力加大、内部困难增多的复杂局面,对宏观调控形成巨大考验。特别是过去一段时间以来,经济运行出现一些新的情况和问题。党中央沉着应变,于9月下旬果断推出一揽子增量政策,使社会信心有效提振,经济明显回升。一揽子增量政策无论在力度、广[详细]

    01-02 15-01 人民日报 分享
  • 为促进文明交流互鉴贡献社会学力量

    构建中国社会学自主知识体系,并不意味着封闭保守、排斥外来知识体系另搞一套,而是要以开放包容的姿态吸收人类一切优秀文明成果,拓展研究的深度和广度,在形成中国特色并增强主体性的同时,进一步推动不同文明互学互鉴。当前,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详细]

    12-24 16-12 人民日报 分享
  • 深化新时代“枫桥经验”研究

    “枫桥经验”形成于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发展于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创新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几十年来,“枫桥经验”的内涵不断丰富,从社会治安领域扩展到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等领域。我国社会学界以新时代“枫桥经验”为典型,对[详细]

    12-24 16-12 人民日报 分享
  • “牵好头”也要“负好责”

    “牵头”,不仅是名义上的领衔,更意味着责任与担当。遗憾的是,一些牵头单位将“牵头”简化为“派任务、催落实、收成果”的机械流程,忽视了自身作为引领者、协调者的职责。更有甚者,一些牵头单位将配合部门视为单纯的执行者,自己置身事外,不愿承担责任,将“牵头[详细]

    12-20 15-12 人民日报 分享
  • 落差变势能,增长动力更强劲

    这就是超大规模市场的体量优势,回旋从容空间广;这就是区域协调发展的叠加效应,优势互补潜力大。进一步提高政策措施的针对性、有效性,发挥比较优势、缩小发展差距,培育新动能,必将打造出更多新的增长极,推动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加快形成。[详细]

    12-20 10-12 人民日报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