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经济社会发展注入文化力量

2024-12-05  来源: 人民日报 作者: 吴学琴

  吴学琴

  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既需要通过经济体制改革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实现物质富裕;也需要通过文化体制改革建设文化强国,实现精神富足。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发挥文化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作用。”历史和现实都充分表明,文化对于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大作用。新征程上,我们要坚持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为引领,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的深化文化体制机制改革的战略部署,不断提升文化的思想引领力、知识创造力、生产供给力、国际传播力,为经济社会发展注入文化力量。

  提升文化的思想引领力。意识形态工作为国家立心、为民族立魂,事关党的前途命运、国家长治久安,事关文化建设的根本方向,决定着文化的思想引领力。只有牢牢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才能始终确保文化建设沿着正确方向前进,不断提升文化的思想引领力。新时代,坚持和巩固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最重要的就是坚持和巩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导地位。要健全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全党、教育人民、指导实践工作体系,做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基层宣讲工作,创新宣讲形式、优化宣讲内容,让群众听得进、能领会、可落实,推动新时代党的创新理论在基层落地生根,更加为人民所喜爱、所认同、所拥有。

  提升文化的知识创造力。文化的发展包含着知识的创造、体现为知识的创造,是各方面知识特别是哲学社会科学知识不断累积的结果。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水平体现一个民族的思维能力、精神品格、文明素质,也体现一个民族的知识创造力。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构建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自主知识体系”,这对于提升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发展水平、提升文化的知识创造力具有重要意义。要旗帜鲜明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以中国为关照、以时代为关照,立足中国实际,解决中国问题,从中国之路、中国之治中探寻中国之理,提升知识创造力。不断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汲取中华民族丰厚的思想资源、文化资源和历史资源构建自主知识体系。

  提升文化的生产供给力。能够为人民群众提供丰富多彩的优秀文化产品,是一个时代文化繁荣发展的重要标志。随着我国文化创作生产能力大幅提升,各种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数量高速增长,文化供给的主要矛盾已经由“够不够”转向“好不好”,这就要求我们优化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机制,提升文化的生产供给力。要进一步深化文化企业改革,实施高水平文化园区建设、中小文化企业培育等发展文化产业的制度措施,形成完整立体的文化产业链。改进文艺创作生产服务、引导、组织工作机制,打造更多文艺精品。探索文化和科技融合的有效机制,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提升文化产品的创作、生产、传播和服务水平,推动文化业态创新发展。

  提升文化的国际传播力。作为文明古国和文化大国,我国文化影响力和传播力与我国综合国力相比还存在“落差”。要构建更有效力的国际传播体系,让我国文化影响力和传播力更充分展示出来。充分利用新时代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新局面带来的新机遇,推动部门、地方、媒体、智库、企业、高校等主体协同发力,在宣传、经贸、旅游、体育、学术等领域对外活动中相互配合,加快构建多渠道、立体式的对外传播格局。扩大国际人文交流,广泛参与世界文明对话,构建文明交流双边多边合作机制,更好践行全球文明倡议。

  (作者为安徽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

返回首页>>

责任编辑:牛乐耕

相关新闻
推荐阅读
  • 为经济社会发展注入文化力量

    历史和现实都充分表明,文化对于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大作用。新征程上,我们要坚持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为引领,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的深化文化体制机制改革的战略部署,不断提升文化的思想引领力、知识创造力、生产供给力、国际传播力,为经济社会[详细]

    12-05 14-12 人民日报 分享
  • “该改的坚决改,不该改的不改”

    守正就不会迷失方向,创新就不会停滞不前。坚持守正创新,把该改的、能改的改好、改到位,把不能改的坚决守住,破立并举、先立后破,必能激发改革的强大活力,打开改革发展新天地。[详细]

    12-05 14-12 人民日报 分享
  • 全面提升国际传播效能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坚守中华文化立场,提炼展示中华文明的精神标识和文化精髓,加快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加快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详细]

    11-26 14-11 人民日报 分享
  • “拍蝇”不手软 反腐惠民生

    加强新时代廉洁文化建设,增进基层党员干部的法治意识和法治精神,在社会上积极培育时代新风新貌,有助于营造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详细]

    11-25 16-11 人民日报 分享
  • 始终坚守守正创新这一重大原则

    推动改革在更大范围更深层次取得新突破新成效。加强前瞻性研究,使制定的规划和政策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顺应时代发展新趋势、实践发展新要求、人民群众新期待,大力推进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制度创新、文[详细]

    11-21 16-11 人民日报 分享
  • 狠抓当前与着眼长远

    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要把握好目标任务的长期性和阶段性,把短期、中期、长期发展目标衔接起来,将谋划长远和干在当下结合起来,扎扎实实向前推进。[详细]

    11-21 10-11 人民日报 分享
  • 成一事莫留多憾

    个别党员干部干工作,为了解决一个问题,结果却导致出现另一个问题甚至一些更棘手的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有些事情是不是好事实事,不能只看群众眼前的需求,还要看是否会有后遗症,是否会‘解决一个问题,留下十个遗憾’。”[详细]

    11-13 11-11 人民日报 分享
  • 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检察工作现代化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是在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关键时期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会议,对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作出系统部署,充分彰显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将改革进行到底的坚强决心和强烈使命担当。[详细]

    11-13 11-11 人民日报 分享
  • 把中国式现代化作为研究的鲜明主题

    溯历史的源头才能理解现实的世界,循文化的根基才能辨识当今的中国。如何在中外文明交流互鉴过程中超越“古今中西之争”,将中国式现代化的成功实践体系化学理化,构建一套立足中国本土又拥抱世界的中国式现代化自主知识体系,并能与海外学者和智库专家展开理性、有效[详细]

    11-11 17-11 人民日报 分享
  • 拓展学术视野 探索多元视角

    世界百年变局加速演进,人类社会站在历史的十字路口,国际社会对中国的关注与日俱增,期待中国对人类文明发展进步发挥更大作用。在此背景下,不断推进世界中国学研究,必须不断拓展学术视野、探索多元视角。[详细]

    11-11 17-11 人民日报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