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之光

理论微信 新浪微博 山东手机报·移动客户端 大众网

习近平治国理政的科学思维方式

2017-02-16来源:《理论学习》作者:赵玉洁

  恩格斯指出:“一个民族要想登上科学的高峰,究竟是不能离开理论思维的。”习近平总书记治国理政的一个鲜明特点,就是特别强调要用科学思想方法去观察、思考、分析问题。习总书记在治国理政的思想和实践中,着重强调了深邃的历史思维、严密的辩证思维、宏阔的战略思维、强烈的创新思维、整体的系统思维、清醒的底线思维和规范的法治思维等七种科学思想方法。历史思维知大势,辩证思维增智慧,战略思维谋全局,创新思维增活力,系统思维聚合力,底线思维定边界,法治思维求善治。这些科学思想方法,贯通习近平治国理政的全过程、各领域、各方面,具有内在联系,构成一个有机整体。学习运用这些科学思想方法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有利于增强工作的科学性、预见性和创造性。

  历史思维。重历史过程、历史阶段、历史必然和历史合理性,它把对象和事物置于过去、现在、未来的历史发展过程中进行思考,注重揭示事物发展的必然进程及其内在逻辑。“欲知大道,必先为史。”努力学习和运用历史思维,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也是革命、建设和改革的科学思想方法。在全面深化改革的新形势下,中国发展面临着诸多难以想象的困难与挑战,要想更好地研究问题、把握规律、推进工作,需要更多地借助历史智慧,学习和运用历史思维能力。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也是最好的清醒剂。”“历史、现实、未来是相通的。历史是过去的现实,现实是未来的历史。”他关于世界社会主义五百年的分析,关于改革开放前后两个三十年关系的阐释,关于如何评价党的历史和历史人物的论述,特别是关于中国道路的历史性审视与关于汲取中国历史智慧的阐述,都体现了深邃的历史思维,给人以深刻启迪。习近平指出:“治理国家和社会,今天遇到的很多事情都可以在历史上找到影子,历史上发生过的很多事情也都可以作为今天的镜鉴。中国的今天是从中国的昨天和前天发展而来的。要治理好今天的中国,需要对我国历史和传统文化有深入了解,也需要对我国古代治国理政的探索和智慧进行积极总结。”在此意义上,“对古代的成功经验,我们要本着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去之的科学态度,牢记历史经验、牢记历史教训、牢记历史警示,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供有益借鉴”。独特的文化传统,独特的历史命运,独特的基本国情,注定了我们必然要走适合自己特点的发展道路。中国道路“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多年的持续探索中走出来的,是在对近代以来170多年中华民族发展历程的深刻总结中走出来的,是在对中华民族5000多年悠久文明的传承中走出来的,具有深厚的历史渊源和广泛的现实基础”。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都是基于对中国“过去、现在和未来”、尤其是“我国发展起来”的历史思考而提出的。对于当代中国改革发展而言,作为一种科学思想方法,历史思维要求加强对中国历史、党史国史、社会主义发展史和世界历史的学习,要学会运用历史眼光总结历史经验,把握历史规律,认清历史趋势,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方向,在对历史的深入思考中,制定可行方案,做好现实工作,更好走向未来。

  辩证思维。注重矛盾分析,抓住矛盾尤其是主要矛盾;注重矛盾双方的相互作用,在注重矛盾双方对立的时候不忽视二者的统一,在注重矛盾双方统一的时候不忽视二者的对立;注重全面、联系和发展地看问题。在中国整体转型升级进程中实现现代化和民族复兴,有许多矛盾需要有效解决,有许多复杂关系需要正确处理,有许多难题需要积极破解。要做到这些,尤其需要确立辩证思维,以避免思维与行为的片面性和走极端。

  由此,辩证思维是习近平总书记最为强调、最注重运用的一种哲学思维方式或科学思想方法。他强调:“要学习掌握唯物辩证法的根本方法,不断增强辩证思维能力,提高驾驭复杂局面、处理复杂问题的本领。我们的事业越是向纵深发展,就越要不断增强辩证思维能力。当前,我国社会各种利益关系十分复杂,这就要求我们善于处理局部和全局、当前和长远、重点和非重点的关系,在权衡利弊中趋利避害、作出最为有利的战略抉择。”“我们想问题、作决策、办事情,不能非此即彼,要用辩证法、要讲两点论,要找平衡点。”“在任何工作中,我们既要讲两点论,又要讲重点论,没有主次,不加区别,眉毛胡子一把抓,是做不好工作的。”“在推进改革中,要坚持正确的思想方法,坚持辩证法,处理好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的关系、整体推进和重点突破的关系、全局和局部的关系、顶层设计和摸着石头过河的关系、胆子要大和步子要稳的关系、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要注重抓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注重抓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努力做到全局和局部相配套、治本和治标相结合、渐进和突破相衔接,实现整体推进和重点突破相统一。”对当代中国改革发展而言,作为一种科学思想方法,辩证思维要求领导干部要“抓两点”和“抓重点”相结合,既要全面分析,又要精准发力,要善于通过矛盾分析把握改革发展规律,客观地而不是主观地、发展地而不是静止地、全面地而不是片面地、普遍联系地而不是孤立地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

  战略思维。就是对根本性、全局性、长远性问题、关系进行科学谋划的思想方法;它意味着时间维度上的长远考虑,跳出眼前从长远看眼前;空间维度上的全局谋划,跳出局部从全局看局部;系统维度上的整体布局,跳出部分从整体看部分;它致力于解决根本性问题,努力占据发展的制高点,从整体上把握事物发展趋势和方向,进而具有战略定力。

  在中国整体转型升级中实现现代化和民族复兴,首先是一个战略问题。战略问题就需要运用战略思维来分析。作为治理一个大国的领袖,习近平总书记是一位战略家,在治国理政问题上,他特别注重从战略上进行思考和谋划。他深刻指出:“战略问题是一个政党、一个国家的根本性问题。战略上判断得准确,战略上谋划得科学,战略上赢得主动,党和人民事业就大有希望。”他反复强调:要树立大局意识,善于思考大局,正确认识大局,自觉服从大局,坚决维护大局;要放眼世界,放眼未来,也放眼当前,放眼一切方面;要善于观大势、谋大事,正确认识和积极顺应中国和世界发展大势,正确认识和妥善处理党和国家面临的大事,把握工作主动权,跟上时代前进步伐,推动事业顺利发展;要加强战略思维,增强战略定力,做到“任凭风浪起,稳坐钓鱼船”;要站在战略的高度,善于从政治上认识和判断形势,观察和处理问题,善于透过纷繁复杂的表面现象,把握事物的本质和发展的内在规律;要努力增强总揽全局的能力,放眼全局谋一域,把握形势谋大事,用战略思维去观察当今时代,洞悉当代中国。对于当代中国改革发展而言,作为一种科学思想方法,战略思维要求领导干部具有敏锐的洞察力和清醒的判断力,能够从全局角度、以长远眼光看问题,从整体上把握事物发展趋势和方向,既能够制定科学可行的战略方案,又能够根据环境变化及时调整战略方案。

  创新思维。就是对事物做全新思考,对结构做全新调整,对活动做全新谋划,力求寻找新思路,打开新局面,开创新境界,提升新水平。实现战略目标必须注重创新,它在创新中逐步实现,缺乏创新,就无法实现战略目标。

  十八大以来,在习近平总书记的公开讲话和报道中,“创新”一词出现超过千次,可见其受重视程度。这些论述,涵盖了创新的方方面面,涉及众多领域。习近平指出:“改革,最本质的要求就是创新。”“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中华民族最深沉的民族禀赋。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惟创新者进,惟创新者强,惟创新者胜。”“坚持创新发展,就是要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让创新贯穿国家一切工作,让创新在全社会蔚然成风。”“我们必须把创新作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把人才作为支撑发展的第一资源,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等各方面创新,让创新贯穿党和国家一切工作,让创新在全社会蔚然成风。”2013年7月习近平到中科院考察时强调,要营造勇于创新、鼓励成功、宽容失败的社会氛围。可以说,正是由于勇于实践、善于创新,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才形成了一系列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作为一种科学思想方法,创新思维要求领导干部要敢于打破思维定式,解放思想、超越陈规、因地制宜、与时俱进、求真务实、锐意进取,以思想认识的新飞跃打开工作的新局面。

  系统思维。就是从系统与要素、要素与要素以及系统与环境的相互联系、关系结构、相互作用中去把握事物、思考问题,以处理好整体与部分、结构与功能的关系。系统是由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和相互依赖的若干要素结合而成的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其具有鲜明的整体性、关联性、层次结构性、动态平衡性、开放性和时序性特征。

  习近平特别强调全面深化改革必须具有系统思维:“我国改革已经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进一步深化改革,必须更加注重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统筹推进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我们要统筹谋划深化改革各个方面、各个层次、各个要素,注重推动各项改革相互促进、良性互动、协同配合。要坚持整体推进,加强不同时期、不同方面改革配套和衔接,注重改革措施整体效果,防止畸重畸轻、单兵突进、顾此失彼。”结构思维,就是注重事物的构成要素及其之间的关系、顺序、比例,它要求通过优化事物的结构来发挥事物的整体功能。事物的整体功能取决于事物各要素之间的结构。既可以为了实现某种功能而调整事物的结构,也可以通过调整事物的结构而改变其功能。我国的全面深化改革实质上就是结构性改革,包括经济结构、政治结构、文化结构、社会结构,以及政治、经济、社会之间的结构等。习近平指出:“推进结构性改革特别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十三五’的一个发展战略重点。要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着力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重点是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增强供给结构对需求变化的适应性和灵活性,推动我国社会生产力水平实现整体跃升。”对于当代中国改革发展而言,作为一种科学思想方法,系统思维及结构思维要求领导干部要具有全局意识、协同意识、整体意识,注重调结构、补短板,把握好事物的整体性、协调性、次序性和衔接性。

  底线思维。就是凡事从坏处准备,积极主动应对,趋利避害,有守有为,努力争取最好结果。底线是事物发生质变的度的临界点,一旦突破底线,事情就会发生质变,从可以接受变得不可接受。底线思维意味着要树立问题意识、危机意识、效果意识和边界意识,遇事从容应对,牢牢掌握主动权。从坏处准备,才能筑牢防线,解除后顾之忧,因为底线失守意味着满盘皆输。但底线思维又不是一种固步自封的思维方法,守住底线只是底线思维的起点。守住底线,把危险和危机控制在可以掌控的范围内,其目标在于推动矛盾向其对立面转化,达到最好的结果。这说明,底线思维蕴含着积极有为的态度,要求人们积极寻求合适的方法,推动目标尽快实现。

  习近平指出:“我们的事业越前进、越发展,新情况、新问题就会越多,面临的风险和挑战就会越多,面对的不可预料的事情就会越多。我们必须增强忧患意识,做到居安思危。”“要善于运用‘底线思维’方法,凡事从坏处准备,努力争取最好的结果,这样才能有备无患、遇事不慌,牢牢把握主动权。”习近平运用底线思维思考中国的改革发展:在方向道路问题上,强调头脑必须清醒,既不能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能走改旗易帜的邪路,要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是一个大国,决不能在根本性问题上出现颠覆性错误,一旦出现就无法挽回、无法弥补”;在经济社会发展上,强调“要继续按照守住底线、突出重点、完善制度、引导舆论的思路,统筹教育、就业、收入分配、社会保障、医药卫生、住房、食品安全、安全生产等,切实做好改善民生各项工作”;在生态上,强调不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去换取一时的经济增长,要牢固树立生态红线观念;在党建上,强调要化解精神懈怠、能力不足、脱离群众、消极腐败“四种危险”,党员干部对法纪制度要时刻怀有敬畏之心,做到不越边界、不踩红线、不碰高压线。对于当代中国改革发展而言,作为一种科学思想方法,底线思维要求领导干部思想要清醒、态度要坚决、行动要果断,在具体工作中要坚持“定位——定标——定法”的统一。“定位”是要居安思危,增强忧患意识、危机意识,运用底线思维了解全局,设定最低目标,找准底线;“定标”是要量力而行,确定可能的最优目标;“定法”是发挥主观能动性,把工作预案准备得更充分、更周详,采用恰当的方法,从底线通达顶线,努力争取最大成功可能。

  法治思维。是与人治思维、特权思维相对立的一种思维方式,是指一定主体以法治理念为基础,运用法律规范、法律原则、法律精神和法律逻辑对所遇到或所要处理的问题进行分析、综合、判断、推理和形成结论、决定的思想认识活动与过程。

  党的十八大报告首次提出“提高领导干部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能力”以来,在不同场合的重要讲话中,习近平多次强调各级领导干部要着力提高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的能力。总书记的相关讲话基于中国的改革大势,既有理论的继承与创新,又有实践的总结与发展;既有立足于发展全局的宏观认识,又有着眼于操作层面的具体部署。“法治是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要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法律要发挥作用,需要全社会信仰法律。引导群众遇事找法、解决问题靠法,逐步改变社会上那种遇事不是找法而是找人的现象。”“各级领导干部要带头依法办事,带头遵守法律,对宪法和法律保持敬畏之心,牢固确立法律红线不能触碰、法律底线不能逾越的观念。”“各级领导机关和领导干部要提高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的能力,努力以法治凝聚改革共识、规范发展行为、促进矛盾化解、保障社会和谐。”作为一种科学思维方法,法治思维要求领导干部适应国家法治进程飞速发展的趋势和要求,改变过去那种权大于法的思维、管制思维与简单的命令思维,切实实现思维方式的与时俱进,以法治的眼光、法治的方式治国理政,带头学法、带头知法、带头用法、带头守法,保障民权、规范公权,严格履行法定职责,在法治的轨道上推动各项工作,真正建立对法治的信仰和敬畏。□

  (作者:北京中医药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中央党校博士后,文章选自《理论学习》2017年第1期)

初审编辑:

责任编辑:李士环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