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之光

理论微信 新浪微博 山东手机报·移动客户端 大众网

党的建设改革创新精神与落实途径初探

2016-12-30来源:大众网作者:魏磊

  作者简介

  魏磊,中共山东省委党校法学博士、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

  注:本文原发于《求实》(C刊)2011年第1期

  内容提要:党的建设改革创新精神是我们党伴随改革开放,在引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加强党的自身建设的过程中,在坚持党的性质、宗旨、指导思想和奋斗目标的前提下,对党自身建设和党的各项工作中不适应、不符合新形势新任务的方面进行改革,对党的领导体制、领导方式、领导制度以及思维理念等各个方面进行创新而表现出来的品格、状态和境界。党的建设改革创新精神是的提出经历了一个逐步认识、不断深化的过程。要大力发扬落实党的建设改革创新精神,加大党的建设改革创新力度,进一步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

  关键词:党的建设;改革创新精神;发扬

  近年来,“以改革创新精神加强党的建设”这一提法频繁出现于党的文献中。对于一个党员干部来说,这句话已不陌生。然而,当我们我们真正以科学的态度,理性地归纳总结党的建设改革创新精神基本特质的时候,恐怕有不少人很难作出科学的回答。作为一个领导改革开放伟大事业的党,确实必须具备、充满改革创新精神。这种精神,不仅应该贯穿于党的各项工作和事业,也应该贯穿于党的自身建设。所以,厘清党的建设改革创新精神的由来、基本内涵,对于一个已经成立八十八年、在全国执政六十年、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拥有七千多万党员的大党,在自身建设的任务比过去任何时候都更为繁重的情形下,更好地以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精神为指导,从各个方面全面发扬落实党的建设改革创新精神,进一步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具有重大意义。

   一、党的建设改革创新精神的形成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始终以改革创新精神引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党在自身建设的过程中,逐步提出并形成了党的建设改革创新精神,由此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得以不断巩固和完善。

  早在1989年,江泽民同志就指出,我们在强调加强党的领导的同时,也要认真改善党的领导方式和活动方式。此时我们对党的建设的认识还停留在“改善”的层面,尚未从“改革创新” 的角度来认识和把握。1992年6月9日,在党的十四大召开之前,江泽民同志在中央党校的重要讲话中强调,现在历史条件变了,社会环境变了,党肩负的任务变了,因此党的建设和党的领导的方式、方法,也必须相应地加以改变或改进。过去党的建设的成功经验,应结合新的实际继续运用和发展,但光靠老经验老办法是不够的,必须有新的创造。这里所用的“改变” “改进”“创造”,已经明确地告诉我们:党的建设,不仅要在理论上进行改变或改进,有新的创造,而且要在实践上包括在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制度建设等方面进行新的探索。1994年9月召开的党的十四届四中全会对党的建设的重要性的认识上升到了一个新的历史高度,明确提出党的建设是新时期的新的伟大工程,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必须用改革的精神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在这里,“党的建设改革的精神”第一次被初步地提了出来。1997年在党的十五大上明确提出了“用改革的精神研究新情况新问题,改进工作方法、工作作风和活动方式”的要求。在党的十六大上,我们党总结了改革开放以来的成功经验,其中之一是坚持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并提出应以改革的精神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党的十七大报告深刻地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是改革创新的事业,党要站在时代前列带领人民不断开创事业发展新局面,必须以改革创新精神加强自身建设,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至此,党的建设改革创新精神被明确地提出来。刚刚召开的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又有三处提到改革创新精神。可见,党的建设改革创新精神的提出,经过了一个不断深化,不断与时俱进的过程,是在不断寻求新答案、探索新路子、解决新问题的进程中而逐步形成的。党的建设改革创新精神的确立,是完善新时期党的建设总体布局的内在要求,也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的必然体现,必将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

   二、党的建设改革创新精神的基本特质 

  党的建设改革创新精神就是在党的建设过程中,在坚持党的性质、宗旨、指导思想和奋斗目标的前提下,对党自身建设和党的各项工作不适应、不符合新形势新任务的地方进行改革,对领导体制、领导方式、领导制度以及思维理念等各个方面进行创新应具备或表现出来的品格、状态和境界。深刻领会党的建设改革创新精神的基本内涵,是我们在当今世界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进一步加强党的建设的重要前提。

   (一)党的建设改革创新精神的特质之一:准确把握时代特征、与时俱进 

  我们党在新时期加强党的建设的整个过程中,科学地认识时代特征,彰显出努力把握时代特点,无畏探索规律的理论勇气和实践勇气。在我们党历经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八十多年里,特别是在改革开放三十多年的时间里,无数共产党人从时代特点、条件出发,为伟大理想的早日实现而与时代同呼吸共命运,冲锋在前,无私奉献,居安思危,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坚忍不拔,永不自满懈怠。正是靠无数共产党人发挥这些高贵品格,中华民族才出现了今天这样一个自近代以来最辉煌的时代,才展现出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实现伟大复兴的光辉前景。改革开放三十多年的实践反复证明,科学认识时代特征,适应时代要求,与时俱进,是党的建设必须遵循的基本规律。三十多年来,我们党在领导改革的伟大进程中,虽然经历曲折坎坷,但从未停止过对时代特征以及由此决定的不同阶段特点的深刻认识和努力把握。这种认识和把握越趋科学,越能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顺利推向前进。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正是科学地认识时代的特征以及由此所决定的时代特点和规律,着眼于党和人民事业发展的全局,根据世情、国情和党情的新变化,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紧紧围绕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主题,认真研究和回答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党的建设面临的一系列重大问题,不断总结经验,扩展视野,提出了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创新型国家、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等重大战略思想,进一步丰富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推动了党的建设的与时俱进。

  我们在加强党的建设的整个过程中,解放思想,敢于对党的建设理论和实践进行创新,彰显出大胆探索,与时代一起进步的高贵品格。党的建设与时俱进的高贵品格,是党在长期执政条件下保持先进性和创造力的决定性因素,要求我们党在思想上、理论上、行动上,与时代同步,既坚持马克思主义党的学说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又要在实践发展中不断检验和丰富党的学说,不断推进党的建设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而不是因循某些原理、结论、章句、经验,教条主义地生搬硬套,停滞不前。正是党的建设这种改革创新精神精神,使我们党既注重对党的已有理论成果的继承,又注重结合新任务、新形势、新要求对已有理论成果进行丰富发展,实现了党在指导思想的与时俱进,成为马克思主义特有的理论品质。

  (二)党的建设改革创新精神的特质之二:求真务实,不断探索和遵循共产党执政规律 

  求真务实作为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精神、党的思想路线的核心内容、党的优良传统、共产党人的政治品格,从根本上说,就是要尊重客观实际、尊重客观规律,想问题、办事情、做决策必须从变化了的客观实际出发,按照事物的发展规律办事。求真务实,前提是“求真”,就是要求我们要认识规律、把握规律、遵循和运用规律。作为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宏观意义上的求真务实,就是要紧紧围绕落实党和国家的各项工作,付诸实践、见诸行动、取得成效。而党的建设求真务实的精神,是指不断遵循和探索共产党执政规律,实现我党长期执政所应具有的说实话、务实事、求实效,脚踏实地、埋头苦干的工作作风和态度。我们党三十多年改革开放的历史经验表明,只有坚持求真务实,党的建设才会加强,党的理论创新才能跟上时代步伐、适应实践的要求,才能引导党不断研究新情况、总结新经验、解决新问题,在实践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坚持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研究解决中国改革过程中遇到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并在不断吸取历史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探索、认识和掌握执政的客观规律,这是我们党一贯坚持的治党治国之道。正如胡锦涛同志所提出,求真务实就是“求共产党执政规律之真,务全面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之实”,这是对党的建设改革创新精神的重要诠释。

  求共产党执政规律之真,就要踏踏实实,持之以恒,局不会一蹴而就。共产党执政规律存在于党建立政权、巩固政权和运用政权的实践活动之中,是党自身实践活动的规律。共产党执政规律是客观存在的,是不依共产党人的客观意志为转移的,需要从实际出发,总结我们党和世界上其他共产党执掌政权的经验,上升到理论的高度,揭示这一实践活动固有的规律,以便遵循规律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巩固党的执政地位。这实际上是不断“求”的过程。“求”,就要加强调查研究,要从人民群众的伟大实践中不断汲取丰富的营养;就要进行分析比较,借鉴成功经验,警戒失败的教训;就要探索发现,锐意改革、勇于创新,走出一条适应时代需要的执政兴国之路;就要学习研究,学习思考科学的理论。只有这样,才称得上一种求真务实的党的建设精神,也才能对共产党执政规律得真知、明真谛、获真理。

  务全面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之实,就是要实实在在地推动党的建设各个方面在实践中不断发展。党的建设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科学,它源于实践,更需要将理论研究的成果应用于实践。每一个经济和社会发展时期都会有一些重大课题需要进一步探索和回答,都会有大量的具体工作需要做。这就要求我们党以改革创新的求真务实精神,着眼于理论的运用,着眼于对实际问题的理论思考,着眼于新的实践和新的发展,在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与“转化”上下功夫。经验表明,在任何历史条件下,党的建设什么时候坚持求真务实,党和人民的事业就顺利发展,什么时候党的建设偏离改革创新、求真务实,党就会失去活力。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要建设好党的建设这个新的伟大工程,必须发扬党的建设求真务实的精神,科学总结共产党执政以来的经验教训,研究执政规律,实现依法执政、科学执政、民主执政。

   (三)党的建设改革创新精神的特质之三:敢于继承与扬弃,充分发挥创造力 

  所谓继承,就是指对原有事物中符合事物发展方向的积极因素的接续,是否定中的肯定,克服中的保留。所谓扬弃,就是把旧事物的消极因素去掉,并向新事物转变,是“旧质”向“新质”的飞跃。继承与扬弃这种质的规定性,提示了两者之间内在的既对立又统一的辩证联系。只批判不断承,叫虚无主义;只继承不批判,叫保守主义。这两种偏向,都要不得。敢于继承与扬弃,充分发挥创造力的党的建设改革创新精神,要求我们以马克思主义主义理论为指导,尊重党的建设的否定之否定规律,从中国现实需要出发,批判地继承中外政党建设的经验成果,创造性地开创党的建设新局面。一方面要求党要始终保持清醒的自我批判的能力,勇于和善于用时代发展的要求审视自己,自觉地把思想认识从那些不合时宜的观念、做法和体制的束缚中解放出来,从对马克思主义的错误的和教条式的理解中解放出来,从主观主义和形而上学的桎梏中解放出来。另一方面,党要有吸收人类政治文明成果的宽广胸怀。中国目前的政党政治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人类政治历史发展的产物。党只有在充分吸收和借鉴人类文明成果的基础上,同时勇于和善于从中国的国情、党情的实际出发,才可能真正增强党自身的创造力。我们既不能片面强调自身的特殊性而否定许多人类政治文明成果的一般性,给人类政治文明成果简单贴上姓“社”姓“资”的标签,画地为牢;也不能片面强调政治文明的一般性,照搬照抄一些脱离自身实际的具体做法。只要我们党坚持“以我为主、博采众长、融合提炼、自成一家”的方针,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扬长避短,为我所用,就会开创党的建设更为辉煌的局面。

  (四)党的建设改革创新精神的特质之四:正视困难和挫折,勇往直前 

  在我们这个十几亿人口的发展中大国,党在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肩负任务的艰巨性、复杂性、繁重性世所罕见。对此,我们党有着清醒的认识。对于改革中存在的问题,从不矢口否认、刻意回避或者推诿、粉饰,而是正视它,分析它,从中吸取教训,找出走向成功的路径。正如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所指出:“当前,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党的建设状况、党员队伍素质总体上同党肩负的历史使命是适应的。同时,党内也存在不少不适应新形势新任务要求、不符合党的性质和宗旨的问题,主要是:一些党员、干部忽视理论学习、学用脱节,理想信念动摇,对马克思主义信仰不坚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缺乏信心……这些问题严重削弱党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严重损害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严重影响党的执政地位巩固和执政使命实现,必须引起全党警醒,抓紧加以解决。”[1]p3显然,在改革开放的伟大征程中,我们遭遇险象环生和重重困难。但全党居安思危,增强忧患意识,常怀忧党之心,恪尽兴党之责,勇于变革、勇于创新,永不僵化、永不停滞,继续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确保党在世界形势深刻变化的历史进程中始终走在时代前列,在应对国内外各种风险和考验的历史进程中始终成为全国人民的主心骨,在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进程中始终成为坚强的领导核心。改革开放三十多年的实践,无不充满了党的建设这种改革创新精神。

   三、发扬落实党的建设改革创新精神的基本途径 

  以党的建设改革创新精神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必须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继续进一步解放思想,坚持正确的改革创新方向,勇于探索和实践,善于用改革的办法破解党的建设中的难题,善于用创新的思路寻求提高党的执政能力、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的途径,通过体制和机制创新,使党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使党的自身建设和党的工作更适应、更符合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更加顺应时代发展的潮流和我国社会发展进步的要求,使我们党保持与时俱进的品质、始终走在时代前列,不断提高执政能力、巩固执政地位、完成执政使命,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

  一是改革创新党的理论武装,着力提高党员干部素质。随着实践的发展,党的理论武装与时代发展相比,出现了一些不适应。这些不适应,危害相当大,如不采取措施加以解决,会大大影响到党的建设,进而影响顺利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业。要重点改革创新党的理论武装内容和方式,强化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确保理论联系实际,使党员干部听得准确、看得明白、想得透彻,思维得以训练、观念得以更新、方法得以借鉴、心灵得以净化,不枉学、不乱看、不空想,突出针对性、现实性和时代感。“学马列要精,要管用”,马列经典著作要合理安排时间,精心选择篇目,认真组织,在精选、精讲、精读上下功夫。坚持把深入学习理论同学习党和国家的重要文献和总结改革开放的新鲜经验结合起来,把改革创新党的理论武装建立在扎扎实实的思想政治教育、党性锻炼活动和制度保证的基础上。围绕社会热点、难点问题进行探讨,培养党员干部研究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是改革创新党的基层组织,着力发挥党的基层组织的先进性作用。党的基层组织在党的组织系统中处于非常重要的地位,是党执政的组织基础,也是党的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进入新世纪后,我们党所面临的国际国内环境和党的执政环境都发生了深刻变化,基层党组织在组织设置、工作内容、活动方式等方面都存在着许多不适应。解决这些不适应,要优化组织设置、扩大组织覆盖、创新活动方式;改革和创新党员管理制度,建立健全党员经常性学习教育机制;拓宽党员服务群众渠道,建立健全党内人文关爱机制,重视思想政治工作生命线作用,构建党员联系和服务群众工作体系;完善保障制度,落实党建工作责任制,切实为基层党员教育管理工作创造必要的条件。

  三是改革创新党的领导体制和领导方式,着力提高执政为民的能力和水平。改革创新领导体制和领导方式,是当前加强执政为民能力建设的一项重大课题,这方面的工作做得如何,直接影响到各级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执政为民的能力。从长远看,推进党的领导体制的改革创新,应该以党的领导职能的法治化为目标,以法律法规为载体,明确规定党执政为民的职能、执政方式和领导方式,明确规定党与权力机关、行政机关、司法机关、群众团体、经济组织间的关系,以及与其他参政党的关系,明确规定党的政策转化为国家意志的程序,从而实现党的领导方式、执政方式的法治化。要在坚持扩大民主、依法执政、科学配置、提高效能的原则下,积极完善地方党委领导班子配备改革后的工作机制,理顺好党内权力关系、落实常委分工负责制、建立健全工作机制等问题,发挥新体制的优势。要完善党委“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工作机制、科学民主依法执政的机制、党委决策议事机制、社会管理机制等,切实提高执政为民的能力和水平。

  四是改革创新党内民主制度和形式,着力推进党内民主建设。党内民主是增强党的创新活力、巩固党的团结统一的重要保证。要以扩大党内民主带动人民民主,以增进党内和谐促进社会和谐。改革创新党内民主制度和形式,对于充分调动各级党组织和全体党员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从组织建设上永远保持党的先进性,具有重要意义。要尊重党员主体地位,建立健全党务公开制度、完善党的代表大会制度和地方委员会工作机制、严格实行民主集中制,推行地方党委讨论决定重大问题和任用重要干部票决制、实行中央政治局向中央委员会、地方各级党委常委会向全委会定期报告工作并接受监督的制度、改革党内选举制度,改进候选人提名制度和选举方式,扩大党员的民主参与,保证选举真正体现选举人意志、探索扩大党内基层民主多种实现形式,推广基层党组织领导班子成员由党员和群众公开推荐与上级党组织推荐相结合的办法,逐步扩大基层党组织领导班子直接选举范围。

  五是改革创新干部选拔任用工作,着力增强干部制度竞争力。干部制度是我国政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干部制度竞争力是国家政治制度竞争力的核心要素。我们要在激烈的国际政治竞争中赢得主动,就必须进一步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特别是从增强干部制度竞争力的角度,尤其是从改革创新干部选拔任用工作与增强干部制度竞争力二者的结合上,深入研究。当前,当务之急是要按照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作出的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建设善于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高素质干部队伍的重大部署,坚持民主、公开、竞争、择优原则,大力改革创新干部选拔方式、大力改革创新干部选拔任用条件、大力改革创新干部选拔任用程序、大力改革创新干部选拔任用考核评价机制等。虽然“干部人事制度改革有风险,但不改革党就有危险。选人用人是党的重要执政行为,干部人事制度是党的执政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不改革的最大危险是会严重损害人民群众对党的执政行为和执政制度的信任。” 【2】以党的建设改革创新精神,解放思想,大胆探索和实践,进一步开创干部选拔任用工作的新境界, 着力增强干部制度竞争力,我们责无旁贷。

  参考文献:

  【1】本书编写组.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决定>学习辅导百问[M].北京:党建读物出版社2009.

  【2】李源潮就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答《学习时报》记者问[N]学习时报,2009-11-30

初审编辑:

责任编辑:李士环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