责任编辑:牛乐耕
李 拯
今年是我国网络强国战略目标提出10周年,也是中国全功能接入国际互联网30周年。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当今世界,谁掌握了互联网,谁就把握住了时代主动权”。30年来,从小到大、从跟随模仿到自立自强,互联网这个最大变量成为事业发展的最大增量,中国大踏步赶上并引领信息时代。本版今起推出系列评论,与广大党员干部群众一起总结探讨我国互联网发展的成就和经验。
——编 者
一个个鲜活的想象,转化为一个个跳动的字节,汇成中国互联网的灿烂星河,网聚中国人的创新力量
戴上头显,虚拟世界的商品投射到现实环境中,让人身临其境;在人工智能体验区,与李白一起“举杯邀明月”;机械手灵活地转动着“手指”,还朝观众比出“点赞”等手势……在2024年世界互联网大会乌镇峰会上,一项项“黑科技”引领技术前沿,令参观者大开眼界。
浙江乌镇的小桥流水,连接着数字时代的大河奔腾,展现着中国互联网发展的浩荡潮流。
当前,信息革命时代潮流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发生历史性交汇。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信息化为中华民族带来了千载难逢的机遇。”新时代以来,我国网信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我国已成为名副其实的网络大国。
“从0到1”“从1到无穷”,焕新、生长、普惠,互联网重塑了国家的治理方式、社会的生产方式、人们的工作生活方式,不断催生新业态新模式。网络空间是虚拟的,但带来的变化是具体可感的,人们切身感知的变化更能折射网络强国建设的铿锵步履。
曾经,“打车难”困扰着不少人,如今“网约车”已融入日常;曾经,每逢假期将至,火车站售票窗口前排起长队,如今手机一点,不仅可以线上购票,还能选座、点餐。看得见的变化背后,是互联网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深刻赋能。
从电子商务创新消费形式、电子政务重塑治理流程,到微博、微信、短视频平台等社交媒体带来沟通方式变革;从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快速迭代,到微短剧、网络文学、数字动漫等互联网文化产品不断涌现,互联网融入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释放出前所未有的生机活力,推动中国成为全球数字经济的拓荒者和引领者。
互联网具有极强的延展性和渗透性。一个“+”号,赋能千行百业,壮大实体经济。
近期国际机器人联合会公布的年度报告显示,在制造业自动化程度方面,中国正加速实现跃迁,工业机器人密度已超越德国和日本,位列韩国、新加坡之后,名列第三。工业互联网与智能机器人技术深度融合,一个全新的智能工业化时代徐徐铺展。
智能工厂推动“中国制造”转向“中国智造”,无人码头、智慧港口实现“隔空取物”,机器狗、无人机成为景区新的“挑山工”……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互联网新技术对传统产业进行全方位、全链条改造,充分发挥对经济发展的放大、叠加、倍增作用,不断催生新质生产力。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互联网核心技术是我们最大的‘命门’,核心技术受制于人是我们最大的隐患。”中国互联网发展的过程,也是不断突破关键核心技术的过程。
前不久,清华大学研究团队成功研制“太极—Ⅱ”光训练芯片,在芯片领域“换道超车”。1G空白、2G跟随、3G突破、4G并跑、5G领先,我国移动通信技术“后来居上”,正是矢志不渝推动创新的生动体现。
近年来,软件和集成电路技术加快发展,国产操作系统应用深入推进;量子通信、量子计算等领域实现原创性突破;高端芯片、基础软件、核心元器件等关键共性技术攻关取得重要成果,部分领域形成全球竞争优势;人工智能研究论文的数量和质量均居于世界第一梯队……解决关键核心技术受制于人的问题,就能把互联网发展主动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
30年来,互联网深深扎根中国。从门户网站到即时通信,从电脑端到移动端,从搜索引擎到万物互联,互联网既打破物理空间的阻隔,向普通人敞开机遇大门,又在时间维度上不停裂变,让无数不起眼的瞬间成为意义深远的开场。由此来看,互联网带来的最宝贵礼物之一,就是拓展了创新创造的可能性,打开了创新发展的无限空间。一个个鲜活的想象,转化为一个个跳动的字节,汇成中国互联网的灿烂星河,网聚中国人的创新力量。
在中国国家博物馆“百年巨变——雕塑作品展”上,一件雕塑令人难忘:两位农村老年人举起手机,与远在他乡的亲人视频通话。这定格了互联网延伸至日常生活的温馨画面。三十而立,风华正茂,中国将继续延展互联网之翼,乘势向新而行。
责任编辑:牛乐耕
历史和现实都充分表明,文化对于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大作用。新征程上,我们要坚持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为引领,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的深化文化体制机制改革的战略部署,不断提升文化的思想引领力、知识创造力、生产供给力、国际传播力,为经济社会[详细]
守正就不会迷失方向,创新就不会停滞不前。坚持守正创新,把该改的、能改的改好、改到位,把不能改的坚决守住,破立并举、先立后破,必能激发改革的强大活力,打开改革发展新天地。[详细]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坚守中华文化立场,提炼展示中华文明的精神标识和文化精髓,加快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加快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详细]
加强新时代廉洁文化建设,增进基层党员干部的法治意识和法治精神,在社会上积极培育时代新风新貌,有助于营造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详细]
推动改革在更大范围更深层次取得新突破新成效。加强前瞻性研究,使制定的规划和政策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顺应时代发展新趋势、实践发展新要求、人民群众新期待,大力推进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制度创新、文[详细]
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要把握好目标任务的长期性和阶段性,把短期、中期、长期发展目标衔接起来,将谋划长远和干在当下结合起来,扎扎实实向前推进。[详细]
个别党员干部干工作,为了解决一个问题,结果却导致出现另一个问题甚至一些更棘手的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有些事情是不是好事实事,不能只看群众眼前的需求,还要看是否会有后遗症,是否会‘解决一个问题,留下十个遗憾’。”[详细]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是在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关键时期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会议,对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作出系统部署,充分彰显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将改革进行到底的坚强决心和强烈使命担当。[详细]
溯历史的源头才能理解现实的世界,循文化的根基才能辨识当今的中国。如何在中外文明交流互鉴过程中超越“古今中西之争”,将中国式现代化的成功实践体系化学理化,构建一套立足中国本土又拥抱世界的中国式现代化自主知识体系,并能与海外学者和智库专家展开理性、有效[详细]
世界百年变局加速演进,人类社会站在历史的十字路口,国际社会对中国的关注与日俱增,期待中国对人类文明发展进步发挥更大作用。在此背景下,不断推进世界中国学研究,必须不断拓展学术视野、探索多元视角。[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