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决打赢防灾减灾救灾“主动仗”

2025-09-25  来源: 人民日报 作者: 宋豪新

  宋豪新

  公共安全关乎人民群众的切实利益。面对各类自然灾害,应对各种风险挑战,必须始终把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放在第一位,满足人民群众最基本的安全需求。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对防灾减灾救灾工作作出一系列重要论述和指示批示,提出“两个坚持、三个转变”的防灾减灾救灾重要理念,亲自谋划部署自然灾害防治“九项重点工程”,为提高国家综合防灾减灾救灾能力指明了行动方向。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坚持从源头上防范化解重大安全风险,真正把问题解决在萌芽之时、成灾之前。”近年来,全球气候变化加剧、极端天气频发,我国受此影响引发的突发性、群发性地质灾害呈上升态势。传统“灾来应对、险至动员”的应急模式,存在应对效率滞后、资源整合不足、基层能力薄弱、社会力量未充分激活等短板,不足以应对新形势下复杂多变的灾害风险。面对复杂严峻的自然灾害形势,必须摸清人民群众身边的灾害风险隐患底数,集中整治,加强防范,向“灾前预警”和“主动防控”转变,筑牢全方位、立体化、多层次的安全防护网,坚决打赢防灾减灾救灾“主动仗”,确保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提升风险防控为战略安排,构建风险防控新机制。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建立大安全大应急框架,完善公共安全体系,推动公共安全治理模式向事前预防转型。”在国家层面将风险防控提升为战略安排,构建风险防控新机制,有助于提高政府保障公共安全和处置突发公共事件的能力,最大程度地预防和减少突发公共事件造成的损害,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促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将应急风险防控提升为我国的战略安排,既是应对当前复杂多变风险环境的必然选择,也是推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关键举措。2025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国家突发事件总体应急预案》,明确提出构建风险防控新机制,健全风险防范化解机制,将安全风险防范工作融入基层网格化管理体系,推动风险防控关口前移。为此,要构建“天—地—空”生态气象立体观测网,强化生态气象地面观测、雷达监测、卫星遥感等手段,通过整合气象、地质、环境等多源信息资源,完善立体化风险监测网络,实现对重点领域、重点区域的全方位监测预警。

  依靠科技赋能支撑,打造智慧应急新模式。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强化应急管理装备技术支撑,优化整合各类科技资源,推进应急管理科技自主创新,依靠科技提高应急管理的科学化、专业化、智能化、精细化水平。”与传统应急管理依赖人工经验与线性流程不同,智慧应急新模式着重利用信息化手段感知灾害态势、畅通沟通渠道,打造智能先进的信息化辅助指挥决策支撑体系。通过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现代信息技术,实现风险实时监测、动态预警和资源精准调配;打破部门壁垒,建立跨部门、跨层级的协同指挥平台;利用人工智能模拟决策场景,提供多方案评估。“硬核”技术与设备是防灾减灾工作的核心支撑,需将新技术、新设备、新手段等深度应用于监测预警、风险评估、救援处置等关键环节;依托智慧应急服务平台、应急广播、手机应用软件等现代化手段,扩大预警覆盖面,确保预警精准触达。

  紧扣基层强基固本,筑牢应急管理新阵地。基础不牢,地动山摇。基层一线是公共安全的“神经末梢”,其应急能力直接影响灾害处置效率和损失程度。应急管理的根基在基层。这就要求我们坚持重心下移、力量下沉、保障下倾,及时发现风险隐患,防范遏止灾害事故发生发展。应对突发事件、改进应急工作的实践反复证明,通过整合各方资源、强化基层建设,构建综合性应急管理平台,筑牢应急管理新阵地,是保持发展与安全动态平衡的内在要求。强化人人尽责,突出人人享有,形成“预防在先、发现在早、处置在小”的主动布防格局。强化党建引领,通过组建党员突击队和志愿服务队、设置党员先锋岗和责任区等方式,凝聚群众、鼓舞斗志、提振信心;常态化组织党员干部到社区报到,平时组团服务、应急就地入列,勇于挑重担、当先锋、打头阵;注重发挥基层群众的主体作用,推动群防群治与专业救援相结合。从重庆山火中的“摩托骑士”到郑州暴雨里的“救命文档”,越来越多的社会力量正成为“生力军”。应将这些“自发善举”转化为“有序力量”,借助社会力量织就安全防范的韧性之网。

返回首页>>

责任编辑:牛乐耕

相关新闻
推荐阅读
  • 抓作风建设只有进行时

    夯实责任,要靠自觉,也要靠制度。应有针对性地完善考核评价体系,充分发挥考核的指挥棒作用,让“干多干少一个样、干好干坏一个样”没有市场,让“处处迎难而上、事事力争上游”蔚然成风。[详细]

    09-24 11-09 人民日报 分享
  • 持续提升全民网络安全意识和技能

    网络安全为人民,网络安全靠人民。我们要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网络安全的重要论述和指示批示精神,深刻把握信息化发展大势,持续提升全民网络安全意识和技能,充分发挥广大人民在维护网络安全中的主体作用,不断提高网络安全水平。[详细]

    09-18 10-09 人民日报 分享
  •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势不可挡

    “创造了五千多年辉煌文明的中华民族,必将在新时代新征程上创造出新的更大辉煌,必将为人类和平和发展的崇高事业作出新的更大贡献!”[详细]

    09-18 10-09 人民日报 分享
  • 以“落实之锤”钉牢“发展之钉”

    让那些“雷声大雨点小”“调门高行动少”的“空谈客”没有市场,让那些“愿作为、能作为、善作为”的“实干家”脱颖而出。实绩是最过硬的形象,实效是最可贵的担当。党员干部只有拿出真抓的实劲、敢抓的狠劲、善抓的巧劲、常抓的韧劲,才能真正把各项工作落到实处、抓[详细]

    09-17 15-09 人民日报 分享
  • 着力建设富有活力的创新城市

    为创新城市建设赋能,必须破除制度性壁垒,通过制度创新释放市场活力。这要求城市既要拆除不合理的行政藩篱,创新治理范式,建立市场导向的科技立项与评价机制;又要突破要素桎梏,推动科研人员职务成果权属改革;还要优化风险包容机制,完善创新容错与法治保障体系。只[详细]

    09-17 15-09 人民日报 分享
  • 积极推动文旅产业“走出去”

    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和党中央决策部署,要准确把握文旅产业“走出去”的重要意义和作用,积极推动文旅产业“走出去”,助力扩大国际人文交流合作。[详细]

    09-10 11-09 人民日报 分享
  • 卸包袱是为了更好担责任

    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为的是让基层把更多时间用于抓工作落实。减负是方法、是手段,促担当是目标、是方向。本期大家谈,我们选刊3篇来稿,与读者一起探讨如何锚定目标、校准方向,更好实现真减负、减真负。[详细]

    09-10 10-09 人民日报 分享
  • 把握会展经济的密码

    创新有力度,服务有温度,治理有精度,持续提升这“三个度”,市场活力还将喷涌、发展后劲定会十足。[详细]

    09-09 16-09 人民日报 分享
  • 向着祖国的方向前进

    云南昆明西山,9米高的纪念碑基座上,“赤子功勋”4个字熠熠生辉。亿万赤子,翻动“功勋”的篇章,书写属于这一代的新故事。有不变的信念、不屈的精神、不懈的追求,脚踏实地、干在当下,就能赢得主动、赢得未来。[详细]

    09-09 15-09 人民日报 分享
  • 以文脉赓续助力城市内涵式发展

    城市文脉是在城市发展过程中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及其蕴含的历史文化之间有机联系的集合,是一个城市特色和活力的重要体现。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城市文脉赓续,强调“要本着对历史负责、对人民负责的精神,传承历史文脉,处理好城市改造开发和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利用的关[详细]

    09-05 10-09 人民日报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