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之光

理论微信 新浪微博 山东手机报·移动客户端 大众网

大众网>首页>宣讲时间

党的文化建设的历史经验与当代启示

2017-02-23来源:《理论学习》作者:陈辉吾

  回顾中国共产党推进文化建设的历史进程,九十多年来,我们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各个历史阶段,高度重视文化建设,不断推进文化发展,在取得丰硕的文化建设成果的同时也形成了一系列丰富而宝贵的文化建设经验,对于我国当前和今后的文化建设和文化体制改革有着重要的启示意义。

  一、高度重视文化在民族复兴和国家发展中的重要地位作用,紧密结合时代主题和历史任务推动当前的先进文化建设

  文化发展程度首先取决于我们对文化地位和作用的认识。纵观我们党的文化建设发展史,我党在各个历史时期都高度重视文化的重要地位作用,并将文化建设与时代主题和历史任务紧密结合,推动其共同发展。

  早在革命时期,我们党就深刻认识到了文化的重要作用。此时期我们党的中心任务主要是夺取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因此我们党在此时期主要是从推动革命和民族解放的角度来认识文化的地位作用。我们党强调以先进文化思想来唤醒人们的斗争意识,通过文化思想工作来吸取民众参与到革命中来。1923年1月,党的三大通过的《教育宣传问题决议案》指出:“文化思想上的问题亦当注意,这是吸取知识阶级,使为世界无产阶级革命之工具的入手方法。”毛泽东同志明确指出:“革命文化,对于人民大众,是革命的有力武器。革命文化,在革命前,是革命的思想准备;在革命中,是革命总战线中的一条必要和重要的战线”,提出要建立反映新民主主义经济和新民主主义政治、服务于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新民主主义文化。

  新中国成立之后,我们党将“文化”置于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布局中来考虑,认为建设社会主义的新文化是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指出“文化教育事业在整个社会主义事业布局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从而掀起了文化建设的高潮。改革开放之后,我们党提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结合经济建设的中心任务,我党同样高度重视文化建设,提出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方针,要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20世纪90年代,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快速发展,我们党提出了“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概念,党的十五大之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体布局由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手抓拓展为经济、政治、文化三位一体,确立了文化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布局中的重要战略地位。

  进入新世纪以来,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趋势不断发展,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我们党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历史任务,党对文化地位和作用的认识更加深刻,主要从综合国力、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经济社会发展支撑等角度来认识文化的重要地位作用,推动文化建设。党的十六大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必须大力发展社会主义文化”,“文化与经济和政治相互交融,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和谐文化”的概念,认为建设“和谐文化”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任务。党的十七大针对文化的地位作用提出了三个“越来越”的表述,十七届六中全会将其扩展为四个“越来越”,提出了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重要任务。党的十八大提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五位一体”战略布局,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高度来强调文化建设的重要作用。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习近平同志深刻指出:“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关系‘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强调“没有中华文化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复兴。一个民族的复兴需要强大的物质力量,也需要强大的精神力量”。

  纵观我们党推进文化建设的这条线索,我们可以得到两个启示:一是文化与政党和国家发展的紧密相关,文化的发展程度首先有赖于其在政党和国家发展战略布局中的重要位置,依赖于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关注。我们党推进文化建设的经验告诉我们,无论在什么时候什么情况下都必须要高度重视和加强文化建设,要始终将文化建设纳入我们党和国家事业的重要战略位置来认识。二是文化建设必须要紧紧围绕党和国家的中心工作。从我们党的文化建设历史可以看出,历史上我们党的文化建设是有着深厚基础的,是深深扎根于党的革命、建设和改革等不同历史任务之中,并从中获取养分和动力的。我们党的文化建设也不是单骑突进的,而是与其他各项建设相互配合、协同并进的。这启示我们,党所处的历史阶段不一样,面临的历史任务不一样,文化建设的重点方向也就不一样。我们必须从当前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心任务出发,把握时代主题、紧扣时代脉搏,高举先进文化之旗,用先进文化凝聚力量,推动党的事业发展。

  二、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根本指导思想,与时俱进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指导新的文化建设实践

  文化建设是一种意识形态色彩很强的高级精神活动,需要科学理论的指导。坚持正确的理论为指导才能确保文化建设朝着正确方向发展,否则,必将误入歧途。中国共产党从成立那天开始,就鲜明地举起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旗帜,并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紧密结合,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指导党文化建设,从而给我们党的文化建设指明了正确的发展方向。

  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毛泽东同志指出:“当作国民文化的方针来说,居于指导地位的是共产主义的思想。”在革命实践中,我们党深刻认识到马克思主义的“本本”必须与我国的实际情况相结合,我们党的六届六中全会上提出了“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的概念,指出“马克思主义必须通过民族形式才能实现。没有抽象的马克思主义,只有具体的马克思主义”。党的七大指出“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与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的思想”,“毛泽东思想”被确立为我党的指导思想,成为我们党的文化建设的理论指南。在毛泽东思想的指导下,我们党创造性地提出了新民主主义文化理论,推动了“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新民主主义文化的蓬勃发展,为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做出了巨大贡献。

  新中国成立后,我们党确立了马克思主义在社会主义建设各个领域中的指导地位,自然也成为我国文化建设的指导思想。毛泽东指出“指导我们思想的理论基础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马克思主义和毛泽东思想指导下,我们党的文化理论得到丰富和发展,确立了“二为”方向,“双百”方针,广大文艺工作者的积极性被充分调动,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后来由于阶级斗争扩大化和“左”倾错误的影响,我们党在文化建设方面一度走入误区,特别是“文化大革命”,给我党的文化事业带来了巨大的损失。究其原因,就是因为我们在文化建设中失去了马克思主义和毛泽东思想的指导,背离了我们党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我们党在文化领域拨乱反正,推翻“两个凡是”,开展真理标准大讨论,重新确立了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并与时俱进地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等一系列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作为文化建设的思想指南。在党的创新理论指导下,我们党相继提出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四有”新人,指出中国共产党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提出建设“和谐文化”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大力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推进文化体制改革等任务,从而推动了社会主义文化的大繁荣大发展。

  我们党在文化建设中取得的成就和反面的教训都深刻地证明了一点:唯有牢牢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思想指导,并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指导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才能保证我党文化建设沿着正确道路和方向前进,这是我们党在文化建设实践中得出的宝贵历史经验。对于我们来说,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推进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发展,必须要做到两点:一是必须牢牢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思想文化领域的根本指导,高扬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旗帜。放弃了马克思主义的根本指导,社会主义事业必定会迷失方向,误入歧途。二是要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坚持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途径就是在于发展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格是与时俱进,只有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当代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紧密结合,才能不断获得生命力,才能成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的正确指南。

  三、牢牢把握我们党在文化建设上的领导权,不断提高党的文化建设领导水平

  注重党对文化的领导历来是马克思主义者高度重视的命题。我们党从早年开始就高度重视文化工作的领导权。特别是1927年大革命失败之后,我们党认识到中国革命必须由无产阶级领导,文化革命也不例外。瞿秋白提出:“文艺革命上的领导权的争取,也就是无产阶级的严重任务。”一切革命的文化团体,必须“为着文化运动的无产阶级的领导权而斗争”。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牢牢把握党在文化建设中的领导权,保证了党在政治上的独立性和文化建设上的领导地位。张闻天指出:“在‘五四’以前,新文化运动是在资产阶级的领导下,‘五四’以后,则是在一般工人阶级的领导之下了。”毛泽东也指出:“在‘五四’之后,这个阶级的文化思想却比它的政治上的东西还落后,就绝无领导作用,至多在革命时期在一定程度上充当一个盟员,至于盟长资格,就不得被落到无产阶级文化思想的肩膀上。”在中国共产党正确领导下,新民主主义文化的建设有了巨大的进展,在文化理论、文艺创作、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以及文化教育等方面都取得了很大的成绩。

  建国后,中国共产党成为执政党,理所当然成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领导者。党中央多次强调尊重文化自身发展的规律,不能再简单地让“文艺服从于政治”,提出文艺创作中不抓辫子、不戴帽子、不打棍子的“三不主义”,再次确立了“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邓小平指出:“党对文艺工作的领导,不是发号施令,不是要求文学艺术从属于临时的、具体的、直接的政治任务,而是根据文学艺术的特征和发展规律,帮助文艺工作者获得条件来不断繁荣文学艺术事业,提高文学艺术水平”。在党的正确领导下,我们坚持一手抓物质文明,一手抓精神文明,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繁荣发展。

  随着改革开放的推进,我国思想文化日益多样,各种不良思潮对主流文化形成了严峻挑战和冲击。对此,我们党强调要加强对文化工作的领导,强化阵地意识,指出“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阵地必须牢牢掌握在党手里”,“各级党委都要增强阵地意识,切实加强对思想文化阵地的领导”。新世纪以来,面对错综复杂的国内外形势和敌对势力对我实施的文化渗透,我们党在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过程中,牢牢坚持自身在文化建设中的领导,不断改进和完善党对文化工作的领导。胡锦涛也多次强调要加强和改进对文化工作的领导,各级党委和政府要把文化体制改革和文化建设摆在全局工作的重要位置。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专题研讨了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任务,将“加强和改进党对文化工作的领导”作为一个单独的部分进行论述,指出这是推进文化改革发展的根本保证,必须要健全领导体制机制,改进工作方式方法,增强领导文化建设本领。

  我们党九十多年来文化建设历程启示我们,牢牢把握和不断改进党对文化工作的领导,是我们文化建设繁荣发展的根本保证。什么时候我们党坚持正确的文化方针和原则,什么时候文化就会蓬勃发展。什么时候党的文化政策错误,文化建设就会陷入误区。当前,面对各种错综复杂的国内外形势和敌对势力实施的文化渗透,我们党要不断加强改进对文化工作的领导,必须要做到以下几点:首先要加强文化领域党组织建设和领导班子建设,建立一支政治立场坚定、理论水平高、熟悉文化工作、善于驾驭意识形态复杂局面的现代化文化管理队伍,加强对各级文化工作领导者的培训力度,切实提高我们党领导文化工作的水平。其次要完善文化管理体制和健全领导体制机制,改进工作方式方法,按照政企分开、政事分开原则,推动政府部门由办文化向管文化转变,推动党政部门与其所属的文化企事业单位进一步理顺关系。再次要加强文化立法工作,通过法律法规的形式把我们党正确文化建设思想上升为国家意志,落实为实践准则。

  四、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大力加强文化人才队伍建设

  在文化建设中紧紧依靠人民群众,是马克思主义历史主体理论在中国文化建设中的具体体现。中国共产党是工人阶级先锋队,代表了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就决定了我们党的文化建设必须以人民作为文化工作的中心。在新民主主义革命中,毛泽东指出,“新民主主义文化是大众的”,“它应为全民族中百分之九十以上的工农劳苦民众服务,并逐渐成为他们的文化”。我们党非常重视发挥人民群众和知识分子在文化建设中的重要作用,清除了文化建设中的“左”倾关门主义,建立抗日文化统一战线,团结和争取了大批知识分子,为新民主主义文化建设奠定了坚实的群众基础。毛泽东指出:“为着扫除民族压迫和封建压迫,为着建立新民主主义的国家,需要大批的人民的教育家和教师,人民的科学家、工程师、技师、医生、新闻工作者、著作家、文学家、艺术家和普通文化工作者。”广大文化工作者在党的新民主主义文化理论指导下,以现实生活为创作源泉,以人民大众为服务对象,成立了各种文艺社团,创办了多种文艺期刊,创作了大批优秀文艺作品,极大地推动了新民主主义文化的繁荣。

  建国后,人民群众翻身成为社会主义新中国的主人,我们党提出文艺为最广大的人民群众、首先为工农兵服务的方向,强调要加强文化人才的培养。毛泽东指出:“为了建成社会主义,工人阶级必须有自己的技术干部的队伍,必须有自己的教授、教员、科学家、新闻记者、文学家、艺术家和马克思主义理论家的队伍。这是一个宏大的队伍,人少了是不成的。”广大人民群众的文化创作积极性得到充分激发,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出现了繁荣发展的良好局面。后来,由于反右倾扩大化和阶级斗争扩大化,以及在“文化大革命”中,大批知识分子被错误地划为右派,身心受到摧残,文化人才队伍受到了毁灭性打击,也大大挫伤了人民群众的文化创作积极性,导致社会主义文化建设遭受严重挫折。

  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人民在文化建设中的主体作用得到重新确立,文化人才队伍逐渐扩大。邓小平指出,“人民需要艺术,艺术更需要人民”,“作品的思想成就和艺术成就,应当由人民来评定”。他还强调必须要十分重视文艺人才的培养,我们不仅要从思想上、而且要从工作制度上创作有利于杰出人才涌现和成长的必要条件。江泽民同志要求广大文艺工作者在“人民的历史创作中进行艺术的创造,在人民的进步中造就艺术的进步”,他同样高度重视文化人才队伍建设,认为文化建设最重要的是要抓方向、抓队伍建设。强调一定要有一支专门从事精神文明建设的高素质的宏大队伍。胡锦涛同志强调:“只有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永远同人民在一起,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艺术之树才能常青。”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发挥人民在文化建设中的主体作用,坚持文化发展为了人民、文化发展依靠人民、文化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队伍是基础,人才是关键”。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以人民为中心,就是要把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作为文艺和文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把人民作为文艺表现的主体,把人民作为文艺审美的鉴赏家和评判者,把为人民服务作为文艺工作者的天职。”

  推进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必须要深刻吸取宝贵的历史经验。首先,要深刻认识人民群众是我国文化建设的价值主体,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是我国文化建设的基本出发点和落脚点,人民群众的需求是我国文化前行发展的强大牵引。因此,社会主义文化创作必须坚持面向群众,关注群众、贴近生活,文化政策的出台必须充分考虑广大人民的意愿。其次,要充分调动和发挥人民群众在文化创作和文化体制改革中的重要作用,在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要相信群众的智慧,发动群众力量。再次,要进一步加强文化人才队伍建设。要优化人才队伍结构,强化人才队伍素质,推进不同层次不同领域的文化人才队伍的发展壮大。充分发挥高层次文化领军人物的领头羊和攻坚者的作用,充分发挥专业文化工作者在文化建设的中坚作用,充分发挥基层文化人才队伍在文化建设中的基础作用。

  五、正确处理批判、继承与创新三者的关系,用正确的方法推动文化建设健康发展

  文化的发展就是一个在批判和继承传统文化的基础上不断创新的过程。九十多年来,中国共产党在文化建设中既重视对封建腐朽文化的批判,又重视对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更主张在继承基础上进行综合创新。在革命时期,毛泽东指出对历史文化采取既批判又继承的态度,他说:“清理古代文化的发展过程,剔除其封建性的糟粕,吸收其民主性的精华,是发展民族新文化提高民族自信心的必要条件;但是绝不能无批判地兼收并蓄。必须将古代封建统治阶级的一切腐朽的东西和古代优秀的人民文化即多少带有民主性和革命性的东西区别开来。”在正确文化建设思想的指导下,我们党对中国传统文化和外来文化进行了辩证地分析,一些腐朽落后的封建文化被批判,传统文化和外来文化中的精华部分被吸收,为新民主主义文化的建设提供了宝贵的资源和养料,从而推动了新民主主义文化的发展进步。

  建国以后,毛泽东将其进一步归纳为“古为今用、洋为中用、推陈出新”的方针。建国初期我们对民族传统文化的挖掘、继承和创新方面取得了很大成绩。在对外学习上,我们主要学习借鉴苏联的文化,改革开放之后,各种西方思想文化纷纷涌入国内,一方面为我国文化建设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另一方面也对我们构成了严峻的冲击和挑战。在文化建设中如何对待外来文化和传统文化成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大任务。我们党有着高度的文化自觉,深刻认知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不能闭门造车,也不能拔根塞源,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历程中,始终坚持批判、继承与创新的有机统一,提出要“坚持从我国国情出发,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辩证取舍,择善而从,积极吸收借鉴国外文化发展的有益成果,更好地推动我国文化的发展”。“全面认识祖国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使之与当代社会相适应、与现代文明相协调,保持民族性,体现时代性。”在我们党这一正确的文化建设思想的指导下,大量优秀的外来文化和传统文化成为新时期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宝贵资源和养分,成为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发展的源源不断的内在动力。

  在当前,深入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必须要深刻吸收我们党在文化建设中形成了的这条历史经验。具体来说,要从以下方面着力。首先要加大对传统文化和外来文化的发掘力度。目前我们在文化建设中已经借鉴和吸收了很多优秀传统文化和外来文化,但是与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要求相比,还做得不够。许多优秀传统文化思想价值还没有挖掘和提炼出来,既使挖掘出来了也没有融入社会主义文化和人民群众的生活中。因此首要任务就是要加大对传统文化和外来文化的发掘引进力度。其次要做好文化资源的整理甄别工作。传统文化和外来文化内涵非常丰富,既包含了诸多精华,又包含着很多糟粕,必须要对其进行整理和甄别,做到取其精华、弃其糟粕。要尽快成立权威的文化评价官方机构,制定科学合理的文化评价标准,对传统文化和外来文化的精华和糟粕进行评价和区分,引领社会文化风尚和人们的审美品味。再次要在继承的基础上推动创新。习近平总书记说:“要处理好继承和创造性发展的关系,重点做好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一方面要大力继承和发扬我国传统文化中的进步思想,充分挖掘和诠释优秀传统文化的现代价值,又要推动其内在意蕴的变革和创新,将其融化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内在基因。另一方面要大力引进国外优秀文化成果的同时,努力对其进行消化,使其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紧密结合,用中国的语言进行阐述,实现创造性的转换,形成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和中国气派的学术话语体系。□

  (本文系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国家文化软实力建设研究”(2015MZD044)的阶段性研究成果。作者单位:解放军外国语学院政治工作教研室)

初审编辑:

责任编辑:李士环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