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数字技术赋能乡村全面振兴

2025-01-09  来源: 人民日报 作者: 汤 璇

  汤 璇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当今时代,数字技术作为世界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先导力量,日益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各领域全过程,深刻改变着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社会治理方式。”数字技术为乡村全面振兴提供了内在驱动力,以数字技术赋能乡村全面振兴,有利于缩小城乡差距,确保数字发展红利更多更公平惠及广大农民群体,助力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宏伟目标。

  当前,我国城乡之间的数字鸿沟依然存在。据2024年发布的第五十四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农村地区的互联网普及率为63.8%,低于城镇地区的85.3%。这种发展差距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农民获取信息、理解政策、参与市场经济的能力,限制了农民对数字经济的有效参与,进而削弱了农村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潜力。因此,以数字技术赋能乡村全面振兴,就要完善乡村基础设施,提升农民数字素养,推动乡村产业数字化转型,消除城乡数字鸿沟,实现数字资源均衡共享。

  强化数字供给,筑牢现代乡村信息基础。建设完备的数字基础设施是推动乡村全面振兴的前提。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11月末,我国已累计建成开通5G基站超过419万个,5G网络正持续向广大农村地区延伸,“乡乡通5G”目标已基本达成。然而,部分农村偏远地区仍面临着网络覆盖不到、信号强度不够等突出问题。为此,要进一步加大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力度,为乡村发展插上强劲的“数字翅膀”,真正让手机成为新时代农民得心应手的“新农具”,推动智慧农业、远程教育、在线医疗等多元化数字服务在乡村全面普及应用。要加速推动5G网络、光纤宽带等关键数字资源向农村地区覆盖,构建起城乡无缝对接、高效一体的数字“高速公路”,让网络覆盖成为现代乡村的“新基建”,有效补齐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短板。要通过科学合理的政策引导、多元主体的市场投入以及持续创新的科技引领,全方位提升乡村的数字接入能力与水平,为各类数字化应用落地生根提供坚实可靠的基础条件,稳步推动农村社会全面数字化转型。

  深化数字培育,促进农民数字素养提升。提升农民数字技能是弥合城乡数字鸿沟、实现数字包容发展的突破口与核心举措。要通过构建多层次、多形式、全方位的数字教育培训体系,助力广大农民熟练掌握数字技能,使其能够将手指灵活转化为连接世界的“智能触控笔”,深度融入数字时代。尤其针对农村老年人等重点人群,精心制定并实施“数字反哺”专项计划,为老年人群体量身定制简便易学、实用性强的数字培训课程。同时,积极开展面向返乡青年等群体的“数字赋能”特色行动。采用线上线下有机融合、因时制宜、因地制宜的创新培训模式与方法,确保每个群体都能切实掌握数字技能,深度参与数字经济活动,真正实现数字红利全民共享,有力促进数字包容与社会公平正义。

  推动数字赋能,激活乡村振兴内生动力。推动数字技术创新应用,并与乡村产业深度融合,是实现乡村产业发展、拓宽农民增收渠道的关键所在。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以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创新,积极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如今,数字技术已广泛渗透并应用于农业生产、农村电商、直播带货等多个领域,使得广大农民能够直接投身数字经济浪潮之中,开辟增收致富新渠道,有力促进乡村经济结构优化转型与升级发展。据统计,2023年农村网络零售额达到2.49万亿元,2024年前三季度,我国农村网络零售额同比增长8.3%。越来越多的农民借助数字平台成功拓宽市场,实现增收致富。与此同时,数字技术在乡村治理等公共服务领域的应用,极大提升了公共服务的供给效率与质量水平,切实增强了农民群体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数字赋能正源源不断地为乡村产业发展注入全新活力与强劲动力,推动乡村生活方式朝着更加智慧便捷、高效舒适的方向加速演进。

  (作者单位:中国传媒大学电视学院)

返回首页>>

责任编辑:牛乐耕

相关新闻
推荐阅读
  • 水循环经济大有可为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要把水资源问题考虑进去”。大力发展水循环经济,把发展建立在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基础上,最大程度保障水资源安全,最大限度提高水资源利用率,尽最大努力改善水生态环境质量,定能更好促进“人水和谐”,不断书写中华民族治水安[详细]

    01-07 10-01 人民日报 分享
  • 让科普与创新比翼齐飞

    以法治护航,确保科普工作与国家科技创新战略同步推进,新时代科普事业必将不断迈上新的台阶。[详细]

    01-07 10-01 人民日报 分享
  • 对“翅膀上的中国”充满期待

    低空经济为什么如此受人关注呢?从某种意义上说,这样的一种新兴经济形态拓展了人们的想象边界,描绘了一幅关于未来发展的图景,让人们对“翅膀上的中国”充满期待。[详细]

    01-02 15-01 人民日报 分享
  • 宏观调控的一次里程碑式出手

    2024年,我国经济面临外部压力加大、内部困难增多的复杂局面,对宏观调控形成巨大考验。特别是过去一段时间以来,经济运行出现一些新的情况和问题。党中央沉着应变,于9月下旬果断推出一揽子增量政策,使社会信心有效提振,经济明显回升。一揽子增量政策无论在力度、广[详细]

    01-02 15-01 人民日报 分享
  • 为促进文明交流互鉴贡献社会学力量

    构建中国社会学自主知识体系,并不意味着封闭保守、排斥外来知识体系另搞一套,而是要以开放包容的姿态吸收人类一切优秀文明成果,拓展研究的深度和广度,在形成中国特色并增强主体性的同时,进一步推动不同文明互学互鉴。当前,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详细]

    12-24 16-12 人民日报 分享
  • 深化新时代“枫桥经验”研究

    “枫桥经验”形成于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发展于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创新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几十年来,“枫桥经验”的内涵不断丰富,从社会治安领域扩展到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等领域。我国社会学界以新时代“枫桥经验”为典型,对[详细]

    12-24 16-12 人民日报 分享
  • “牵好头”也要“负好责”

    “牵头”,不仅是名义上的领衔,更意味着责任与担当。遗憾的是,一些牵头单位将“牵头”简化为“派任务、催落实、收成果”的机械流程,忽视了自身作为引领者、协调者的职责。更有甚者,一些牵头单位将配合部门视为单纯的执行者,自己置身事外,不愿承担责任,将“牵头[详细]

    12-20 15-12 人民日报 分享
  • 落差变势能,增长动力更强劲

    这就是超大规模市场的体量优势,回旋从容空间广;这就是区域协调发展的叠加效应,优势互补潜力大。进一步提高政策措施的针对性、有效性,发挥比较优势、缩小发展差距,培育新动能,必将打造出更多新的增长极,推动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加快形成。[详细]

    12-20 10-12 人民日报 分享
  • 以制度型开放推动高水平对外开放

    行而不辍,未来可期。在持续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的征程上,制度型开放必将发挥更加关键的作用。[详细]

    12-16 16-12 学习时报 分享
  • 深入领会对经济工作的规律性认识

    只有按照规律行事,才能取得更好的工作实效和成绩。五个“必须统筹”是做好经济工作的重要规律性认识,要牢牢把握。学习好、领会好、运用好习近平经济思想,坚持用科学方法谋划和推进经济工作,我们定能掌握发展主动、做到行稳致远。[详细]

    12-16 15-12 人民日报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