责任编辑:牛乐耕
盛玉雷
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人人都有自己的角色,党员干部应该有什么样的角色定位?
重庆巫山县竹贤乡下庄村村委会主任毛相林,在乡亲们眼里是个“带头的”,他带着大家伙儿凿出一条“天路”,走出了“天坑”,也走上了康庄大道。
湖北武汉江岸区百步亭社区的老党员陈立昌,在居民们眼里是个“和事佬”,20多年里,调解1830余起矛盾纠纷,群众满意率100%。
山西代县段家湾村的刘桂珍,40多年里干过乡村医生、代课教师、村支书、村委会主任,一句“桂珍说好肯定好”,印证着她是村民的“贴心人”。
…………
“带头的”“和事佬”“贴心人”……称呼不同,内涵一样:为老百姓办事的。因为事办得好,角色当得好,才赢得了老百姓的口碑。
前不久,习近平总书记在湖北考察时,来到咸宁市嘉鱼县潘家湾镇四邑村,见村党群服务中心墙上张贴着《服务群众事项清单》,意味深长地说:“过去更多的是要求群众去做事,现在更多的是党员干部给群众办事、做服务,这是一个根本的变化。”
这个“根本的变化”,背后是干部作风之变、干群关系之变。
“八项规定改变中国”,作风建设抓铁有痕、踏石留印,党风政风为之一新。透过“窗口”,可见一斑。以前办个事,门难进、脸难看、话难听,“干部动动嘴,群众跑断腿”。如今,有的地方推广“接诉即办”机制,有的地方设立“办不成事”窗口,从“最多跑一次”到“一次也不跑”,再到“高效办成一件事”……群众的事“不白跑”“有人管”“能解决”,群众自然竖起大拇指。
作风建设,对待人民群众的态度是根本问题。当共产党的官,同历史上的官吏有本质的区别,党员干部必须摆正自己的位置,认清自己的角色,永远做人民的公仆、人民的勤务员。
脱贫攻坚,也是作风攻坚。数百万扶贫干部奋战在扶贫一线,爬最高的山,走最险的路,去最偏远的村寨,住最穷的人家。“不为钱来,不为利往,农民才能信你,才能听你”“我是一个共产党员,我必须带领群众,拔掉老百姓的穷根”……干部和群众结对子、认亲戚,想在一起、干在一起,结下了深厚情谊。
党为人民谋福利,人民永远跟党走。将心比心,以心换心。革命战争年代,“跟我上”和“给我上”,两句话标注了人心向背。党员干部只有矢志“为老百姓办事,把老百姓的事情办好”,才能赢得群众真诚的信任和拥护;只有冲锋在前作出好样子,才能凝聚起团结奋斗的强大力量。
说是变化,其实也是回归。从“那个时代最富有吸引力的革命者”,到“除了人民利益之外没有自己的特殊利益”,再到“让老百姓过上更好的日子”……一切向前走,都不能忘记为什么出发,百年大党初心不改、矢志不渝。
“我是离开最晚的那一个,我是开工最早的那一个,我是想到自己最少的那一个,我是坚守到最后的那一个,我是行动最快的那一个,我是牵挂大家最多的那一个……”搞清楚“我是谁、为了谁、依靠谁”的问题,才能永葆共产党人的本色。
一名党员干部的分量,要在老百姓心里的秤上称。
责任编辑:牛乐耕
历史和现实都充分表明,文化对于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大作用。新征程上,我们要坚持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为引领,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的深化文化体制机制改革的战略部署,不断提升文化的思想引领力、知识创造力、生产供给力、国际传播力,为经济社会[详细]
守正就不会迷失方向,创新就不会停滞不前。坚持守正创新,把该改的、能改的改好、改到位,把不能改的坚决守住,破立并举、先立后破,必能激发改革的强大活力,打开改革发展新天地。[详细]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坚守中华文化立场,提炼展示中华文明的精神标识和文化精髓,加快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加快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详细]
加强新时代廉洁文化建设,增进基层党员干部的法治意识和法治精神,在社会上积极培育时代新风新貌,有助于营造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详细]
推动改革在更大范围更深层次取得新突破新成效。加强前瞻性研究,使制定的规划和政策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顺应时代发展新趋势、实践发展新要求、人民群众新期待,大力推进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制度创新、文[详细]
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要把握好目标任务的长期性和阶段性,把短期、中期、长期发展目标衔接起来,将谋划长远和干在当下结合起来,扎扎实实向前推进。[详细]
个别党员干部干工作,为了解决一个问题,结果却导致出现另一个问题甚至一些更棘手的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有些事情是不是好事实事,不能只看群众眼前的需求,还要看是否会有后遗症,是否会‘解决一个问题,留下十个遗憾’。”[详细]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是在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关键时期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会议,对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作出系统部署,充分彰显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将改革进行到底的坚强决心和强烈使命担当。[详细]
溯历史的源头才能理解现实的世界,循文化的根基才能辨识当今的中国。如何在中外文明交流互鉴过程中超越“古今中西之争”,将中国式现代化的成功实践体系化学理化,构建一套立足中国本土又拥抱世界的中国式现代化自主知识体系,并能与海外学者和智库专家展开理性、有效[详细]
世界百年变局加速演进,人类社会站在历史的十字路口,国际社会对中国的关注与日俱增,期待中国对人类文明发展进步发挥更大作用。在此背景下,不断推进世界中国学研究,必须不断拓展学术视野、探索多元视角。[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