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多更好使用清洁能源

2024-12-13  来源: 人民日报 作者: 常 晋

  常 晋

  生活中,清洁能源产品越来越常见了。新能源汽车穿梭不息,太阳能路灯照亮街巷,光伏幕墙向阳而立……这些身边的场景,照见我国清洁能源替代的积极进展,彰显了能源产业向“绿”而行的坚实步履。

  清洁能源利用规模不断扩大,是我国加快转变能源发展方式的主动选择。在这一领域,我国已形成丰富技术积累、良好政策环境,具备了一定先发优势。截至2023年底,我国清洁能源发电装机占总装机的58.2%,清洁能源消费比重达到26.4%。

  也要看到,清洁能源的利用水平,与实现“双碳”目标的要求相比,还有较大提升空间。前不久,国家发展改革委等6部门发布《关于大力实施可再生能源替代行动的指导意见》,提出加快推进重点领域可再生能源替代应用,2030年全国可再生能源消费量达到15亿吨标煤以上。

  进一步创新体制机制,提升清洁能源利用的稳定性与经济性,才能推动形成优先利用清洁能源的生产生活方式,更好促进经济社会绿色转型和可持续发展。

  扩大清洁能源覆盖面,要加强科技创新,提升其安全可靠替代能力。长期以来,推动终端用能领域电气化,是扩大清洁能源使用的主要方式。而风电、光伏等清洁能源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和波动性,对电网稳定性是个考验。

  在湖北广水市,当地依托5G、物联网等技术,打造县域级100%新能源新型电力系统,强化源网荷储互联互济和多层级协同控制,并通过能量路由器这一新设备,与大电网柔性互联,风光电富余时为大电网送电,电力不稳定时从大电网取电。该系统可实现全年100%新能源供电时间占比超70%,全年新能源供电量占比超80%。

  提升清洁能源使用比例,还应多条腿走路,根据不同清洁能源特性,探索多能互补、融合替代。比如,陕西府谷县采用“生物质+屋顶光伏”的取暖模式,辅以建筑节能改造,白天吸收太阳能,夜晚和非晴天启用生物质燃料炉补充热量。多路并进,协同创新,应用场景越来越多,清洁能源发展空间就会越来越大。

  从长远来看,扩大清洁能源使用,可以降低经济社会发展的资源环境成本。但就当前而言,清洁能源的投资和使用成本,与传统能源相比仍不占优势。因此,还要加大扶持力度,创新商业模式,让更多用能主体用得起、用得好。

  为推动城市公共服务车辆电动化替代,重庆高新区推出新能源汽车“电池银行”,企业只需购买无动力车身,再租赁电池即可运营,成本大幅降低;吉林长春市联合中国一汽推出“政府采购+租赁”模式,电动公务车3年一个租期,两个租期后车辆可直接过户……越是爬坡过坎的关键阶段,越需要政府有形之手、市场无形之手同向发力,为清洁能源发展创造更优环境。

  发展清洁能源是大势所趋。聚焦清洁能源使用的痛点、难点、堵点,加强政策支持与配套保障,着力培育新场景、新模式、新业态,加快构建能源供给新体系,我们的发展将更可持续,我们的家园将更清洁美丽。

返回首页>>

责任编辑:牛乐耕

相关新闻
推荐阅读
  • 为经济社会发展注入文化力量

    历史和现实都充分表明,文化对于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大作用。新征程上,我们要坚持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为引领,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的深化文化体制机制改革的战略部署,不断提升文化的思想引领力、知识创造力、生产供给力、国际传播力,为经济社会[详细]

    12-05 14-12 人民日报 分享
  • “该改的坚决改,不该改的不改”

    守正就不会迷失方向,创新就不会停滞不前。坚持守正创新,把该改的、能改的改好、改到位,把不能改的坚决守住,破立并举、先立后破,必能激发改革的强大活力,打开改革发展新天地。[详细]

    12-05 14-12 人民日报 分享
  • 全面提升国际传播效能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坚守中华文化立场,提炼展示中华文明的精神标识和文化精髓,加快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加快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详细]

    11-26 14-11 人民日报 分享
  • “拍蝇”不手软 反腐惠民生

    加强新时代廉洁文化建设,增进基层党员干部的法治意识和法治精神,在社会上积极培育时代新风新貌,有助于营造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详细]

    11-25 16-11 人民日报 分享
  • 始终坚守守正创新这一重大原则

    推动改革在更大范围更深层次取得新突破新成效。加强前瞻性研究,使制定的规划和政策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顺应时代发展新趋势、实践发展新要求、人民群众新期待,大力推进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制度创新、文[详细]

    11-21 16-11 人民日报 分享
  • 狠抓当前与着眼长远

    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要把握好目标任务的长期性和阶段性,把短期、中期、长期发展目标衔接起来,将谋划长远和干在当下结合起来,扎扎实实向前推进。[详细]

    11-21 10-11 人民日报 分享
  • 成一事莫留多憾

    个别党员干部干工作,为了解决一个问题,结果却导致出现另一个问题甚至一些更棘手的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有些事情是不是好事实事,不能只看群众眼前的需求,还要看是否会有后遗症,是否会‘解决一个问题,留下十个遗憾’。”[详细]

    11-13 11-11 人民日报 分享
  • 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检察工作现代化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是在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关键时期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会议,对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作出系统部署,充分彰显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将改革进行到底的坚强决心和强烈使命担当。[详细]

    11-13 11-11 人民日报 分享
  • 把中国式现代化作为研究的鲜明主题

    溯历史的源头才能理解现实的世界,循文化的根基才能辨识当今的中国。如何在中外文明交流互鉴过程中超越“古今中西之争”,将中国式现代化的成功实践体系化学理化,构建一套立足中国本土又拥抱世界的中国式现代化自主知识体系,并能与海外学者和智库专家展开理性、有效[详细]

    11-11 17-11 人民日报 分享
  • 拓展学术视野 探索多元视角

    世界百年变局加速演进,人类社会站在历史的十字路口,国际社会对中国的关注与日俱增,期待中国对人类文明发展进步发挥更大作用。在此背景下,不断推进世界中国学研究,必须不断拓展学术视野、探索多元视角。[详细]

    11-11 17-11 人民日报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