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友好之城待有为青年

2025-02-21  来源: 人民日报 作者: 江  南

  江  南

  用心读懂青年,用情服务青年,合力支持青年,就能让有为青年留得下、扎住根,为城市发展带来无限可能

  大学毕业生徐希贝,已经在浙江杭州工作了几个月。每次路过公司附近的“青荷驿站”,她总会让视线停留一会儿。当时,她独自来杭州找工作,这里是落脚的“第一站”。

  像徐希贝这样来杭州求职面试、实习游学的青年,的确不少。面试一次,住好几天,“快捷酒店两三百元一晚,对大学生来说是不小开支”。如今,住宿费不再是“顾虑”。来杭青年通过微信小程序提出申请,就可以在“青荷驿站”享受7天以内的免费住宿。小徐感慨:“有了住的地方,心就安定下来,可以好好试一试、闯一闯。”

  小驿站,大温情。瞄准非杭户籍且无房的新市民和青年群体,杭州以“青荷驿站”为载体,提供短期免费住宿服务,既降低了青年求职成本,也彰显出城市对人才的尊重。让青年心安,折射一座城爱才引才的诚意。

  诚意的背后是紧迫感。为吸引青年、留住青年,许多城市都在出实招。比如,北京海淀区拟出台进一步促进和稳定就业若干措施,同时优化保障性住房布局,打造新就业群体友好社区、商圈、园区,更好提升“青和力”和“青活力”。以时不我待的劲头,加强城市的软硬件建设,让广大青年有归属感,城市发展的活力会更足。

  诚意的背后有松弛感。很多青年想在城市打拼,但又有后顾之忧。面对住房、医疗、教育等问题,他们难免会感到焦虑。以影响青年发展的难题为发力点、突破口,为他们创造松弛、舒心的环境,才能更好激发创新创造活力。杭州除了建有“青荷驿站”外,对符合条件的青年,还提供青年人才公寓、市场化公寓补贴、人才共有产权房等多元化住房保障。以问题为导向,出暖招实招,破难题、纾困境,助力广大青年全身心投入工作。

  更好的城市,成就更好的青年;更好的青年,为城市创造更好的未来。如今,不少地方探索建设青年发展型城市,更关注青年成长,帮助青年融入城市。广东广州出台青年创新创业促进条例,青年在这里寻得大好机遇;杭州打造线上线下结合的“青春议事厅”,让青年为城市发展建言献策。城市的青春活力从哪里来?正得益于无数有为青年的积极奔赴、实干奉献、踊跃创新。

  让城市对青年更友好、青年在城市更有为,不是单一部门、单一地区的事,更不是一蹴而就、一厢情愿的事。这需要科学规划,长期耕耘。面对城市发展短板、青年多元诉求,因地制宜制定行之有效的方案,推出契合青年期待的举措,离不开多部门、多领域的协同共进。比如,在人才政策、就业培训、社会保障等方面,进一步健全机制,提供良好服务;又如,在文化空间、创客空间、交友空间等方面,持续拓展边界,创造温馨氛围。用心读懂青年,用情服务青年,合力支持青年,就能让有为青年留得下、扎住根,为城市发展带来无限可能。

  “青荷驿站”,寓意着青年如同初绽的荷花,充满生机与希望。赢得青年,才能赢得未来。当城市发展与青年奋斗同频共振、互相成就,未来必将更加可期。

返回首页>>

责任编辑:牛乐耕

相关新闻
推荐阅读
  • 控制好“一闪念”

    从“一闪念”到一念之差,差的是思想上正本清源、固本培元的定力,缺的是学纪知纪明纪守纪的自觉。避免“一闪念”诱发的一念之差,必须多积尺寸之功,不断筑牢思想道德防线,在思想层面防微杜渐,筑牢“不想腐”的堤坝,不断增强廉洁自律意识,在明辨是非、荣辱、苦乐[详细]

    02-20 14-02 人民日报 分享
  • 大力推动我国新能源高质量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具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体制优势、超大规模市场的需求优势、产业体系配套完整的供给优势、大量高素质劳动者和企业家的人才优势,经济发展具备强劲的内生动力、韧性、潜力。”这深刻揭示了我国经济发展的广阔空间,指明了我国在新能源领域取得[详细]

    02-20 11-02 人民日报 分享
  • 辩证看待发展中的困难和挑战

    胜利者的军功章,必会因浊浪洗礼而更加夺目。奋斗者的里程碑,必会因风沙打磨而更显巍峨。“正入万山圈子里,一山放出一山拦。”任何新事物的成长都必然经历艰难曲折,只要始终保持迎难而上、奋勇拼搏,逢山开路、遇水架桥的拼劲和韧劲,我们就一定能够战胜前进中的各[详细]

    02-18 17-02 人民日报 分享
  • 以政策创新更好促消费

    激活消费,就得更了解消费者需求。从过去的“以旧换新”到如今的“购新补贴”,消费刺激政策不断聚焦民生实际,让老百姓感受到更多实惠。手机等数码产品普及广、单价高、更新快,是信息时代家家户户的必需品。新政策不以“交旧”为前提,体现人性化设计,顺应群众期待[详细]

    02-18 16-02 人民日报 分享
  • 从“两条鱼循环”看消费增长新空间

    数据显示,今年春节假日期间,我国共接待来自175个国家和地区的入境游客逾343万人次,同比增长6.2%。有外媒认为,中国市场将成为2025年全球旅游业繁荣的标志性开端。一个更开放的中国张开双臂拥抱世界。不断实现更高质量的国内大循环和更高水平的国际循环,内有活力、[详细]

    02-18 16-02 人民日报 分享
  • 专家学者谈2024中国民生热词

    中国式现代化,民生为大。过去一年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我国高质量发展扎实推进,民生保障扎实有力。回顾一年来我国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的生动实践,诸多热词映入眼帘。它们不仅与百姓生活息息相关,更彰显着中国式现代化的民生内涵。我们[详细]

    02-17 15-02 人民日报 分享
  • 以法治滋养民族团结“石榴果”

    法律是一种规范,也是一种文化。紧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线,善用规范之力、文化之力,定能更好滋养民族团结的“石榴果”,巩固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促进各民族共同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详细]

    02-11 11-02 人民日报 分享
  • 活到老、学到老、修养到老

    要把政治修养摆在党性修养的首位,从党的创新理论中汲取党性滋养,把学习遵守贯彻党章党规党纪作为党性修养的重要内容。”我们要深入学习贯彻,不断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转化于效,保持干事创业的精气神,在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壮阔征程上[详细]

    02-11 10-02 人民日报 分享
  • 让中华文化符号在世界舞台上更加璀璨

    作为中华文化的精髓和象征,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华美食、中国古建艺术等中华文化符号是传播中华文化、增进国际理解和友谊的重要桥梁。深入挖掘提炼中华文化符号、创新中华文化符号的叙事体系,是有效传递中华文化深厚底蕴与时代价值的重要路径,不仅关乎文化传播的[详细]

    02-08 14-02 人民日报 分享
  • 把最好的精神食粮奉献给人民

    文化是民族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力量,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了重要精神支撑。时代潮流滚滚向前,社会发展日新月异。今天,人民更加需要立体化与多样性并存、精品化与创新性并重的文化产品。这就需要把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和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统一起来,把“送[详细]

    02-08 14-02 人民日报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