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范非税收入管理

2025-02-21  来源: 人民日报 作者:

  胡洪曙  张嘉纯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财政是国家治理的基础和重要支柱,科学的财税体制是优化资源配置、维护市场统一、促进社会公平、实现国家长治久安的制度保障。”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规范非税收入管理,适当下沉部分非税收入管理权限,由地方结合实际差别化管理。”非税收入是财政收入重要来源,规范非税收入管理是实现国家治理现代化、推进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着力点,对于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和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推动非税收入管理的精细化与高效化,进一步提升财政收入质量,加快构建现代化财税管理体系。

  规范非税收入管理,不仅是推进高质量发展的一项重要举措,也是增强地方财力的重要抓手,有利于更好发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优势。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完善并落实减税降费政策,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这里的“费”对应的正是非税收入。首先,对于驱动经济发展的微观主体而言,如果政府非税收入增长过快,将加重企业实际经济负担,并在一定程度上抵消积极的财政政策带来的扩张效应。规范非税收入管理,使法定宏观税负水平更加精准地反映我国实际税负状况,能够有效遏制非税收入异常增长导致经营主体负担过重等问题,激发各类经营主体活力,为实现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力。其次,对于地方政府而言,“规范非税收入管理,适当下沉部分非税收入管理权限,由地方结合实际差别化管理”,有助于进一步理顺地方政府的税费关系,提升非税收入资金管理使用效率,提高地方政府非税收入管理透明度和规范性,破除地方政府对上级转移支付的过度依赖,改善财政收入整体结构。最后,规范非税收入管理,不仅可以有效减少政府行为对市场微观经济主体活动的直接干预,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为企业提供更好的营商环境,还有助于更加精确界定非税收入的应用范围,确保非税收入资金在相应领域发挥分配和调节功能,从整体上提升社会公共服务体系的效率和质量,更好发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显著优势。近年来,受地方盘活存量资产和矿产资源、中央单位上缴专项收益,以及一些地方存在不规范执法行为等因素影响,我国非税收入占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的比重有所上升,造成整体财政结构存在一定的失衡风险,更加凸显出规范非税收入管理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推动非税收入实施科学化、规范化管理。要推进非税收入征管数字化管理,运用数字化技术整合各部门非税收入数据、提升信息沟通效率和协作管理水平,增强对非税财政资源的整体把控,实现对非税收入状况的全面监控和及时管理,有效解决非税收入征管分散等问题,保障非税收入资金运作透明合规。比如,在大力盘活国有资源(资产)的背景下,对国有资源(资产)有偿使用收入进行征收时,可以采用数字化征管技术,使相关部门全面掌握国有资产信息,关注并避免资产的无效或低效处置造成的资源浪费甚至是国有资产的流失,并且在交易时通过数字化手段向有关部门进行信息披露,实现联动监管以保障交易的真实性和公允性。要严格实施“收支两条线”管理,切断非税收入利益链条,持续整治涉企收费,坚决杜绝任何形式的乱收费、乱罚款、乱摊派行为,维护财政纪律的严肃性和公正性。特别要关注近年来罚没收入的异常增长,防止个别地方或执法机关将罚没收入与本地区、本单位利益挂钩导致罚没收入异常增长,坚决防范非税收入资金挪用和截留等行为。

  重点防范非税收入规模失控以及整体财政结构失衡。在健康合理的财政收入中,每种类型的财政收入增速在总体上是相对一致的,如果非税收入异常增长与财政收入整体增长速度存在脱节现象,就会对财政收入整体的可持续性构成挑战。要及时甄别个别地区非税收入异常增长情况,探查非税收入规模上涨的具体原因,因地制宜地对异常增长情况采取监管、遏制措施,合理控制非税收入规模,防止非税收入过快膨胀。一个地方的财政收入结构直接影响财政对一个地方经济、民生发展的持续支撑能力。受多因素影响,非税收入呈现出较为明显的波动性和短期性特征,而税收收入具有较高的法制化水平和广泛的征管范围,具有较强稳定性和可持续性。要遵循财政收入规律,根据当地经济发展情况和资源禀赋等具体因素,将非税收入占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的比重控制在合理范围,同时及时审查和清理不合理非税收入。

  推进非税收入的法治化建设。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深入推进依法行政。推进政府机构、职能、权限、程序、责任法定化,促进政务服务标准化、规范化、便利化,完善覆盖全国的一体化在线政务服务平台。”当前,我国非税收入征管主要依据是行政法规,法律层级相对较低,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非税收入征管的权威性和遵从度。要完善非税收入征管标准和征管流程的相关法律法规,通过法律形式明确政府各部门在非税收入征管中的具体权限和职责,减少征管执法过程中的随意性和自由裁量空间,实现各部门间高效、有序协作,提升整体征管效能和监管效率;加强对非税收入征管人员的相关法律法规培训,提升其法律意识和法治观念,实现执法过程的准确性和公正性。还要面向社会公众加大相关宣传和教育力度,为非税收入规范化管理提供坚实群众基础和社会环境。

  (作者单位:中南财经政法大学财政税务学院)

返回首页>>

责任编辑:牛乐耕

相关新闻
推荐阅读
  • 控制好“一闪念”

    从“一闪念”到一念之差,差的是思想上正本清源、固本培元的定力,缺的是学纪知纪明纪守纪的自觉。避免“一闪念”诱发的一念之差,必须多积尺寸之功,不断筑牢思想道德防线,在思想层面防微杜渐,筑牢“不想腐”的堤坝,不断增强廉洁自律意识,在明辨是非、荣辱、苦乐[详细]

    02-20 14-02 人民日报 分享
  • 大力推动我国新能源高质量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具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体制优势、超大规模市场的需求优势、产业体系配套完整的供给优势、大量高素质劳动者和企业家的人才优势,经济发展具备强劲的内生动力、韧性、潜力。”这深刻揭示了我国经济发展的广阔空间,指明了我国在新能源领域取得[详细]

    02-20 11-02 人民日报 分享
  • 辩证看待发展中的困难和挑战

    胜利者的军功章,必会因浊浪洗礼而更加夺目。奋斗者的里程碑,必会因风沙打磨而更显巍峨。“正入万山圈子里,一山放出一山拦。”任何新事物的成长都必然经历艰难曲折,只要始终保持迎难而上、奋勇拼搏,逢山开路、遇水架桥的拼劲和韧劲,我们就一定能够战胜前进中的各[详细]

    02-18 17-02 人民日报 分享
  • 以政策创新更好促消费

    激活消费,就得更了解消费者需求。从过去的“以旧换新”到如今的“购新补贴”,消费刺激政策不断聚焦民生实际,让老百姓感受到更多实惠。手机等数码产品普及广、单价高、更新快,是信息时代家家户户的必需品。新政策不以“交旧”为前提,体现人性化设计,顺应群众期待[详细]

    02-18 16-02 人民日报 分享
  • 从“两条鱼循环”看消费增长新空间

    数据显示,今年春节假日期间,我国共接待来自175个国家和地区的入境游客逾343万人次,同比增长6.2%。有外媒认为,中国市场将成为2025年全球旅游业繁荣的标志性开端。一个更开放的中国张开双臂拥抱世界。不断实现更高质量的国内大循环和更高水平的国际循环,内有活力、[详细]

    02-18 16-02 人民日报 分享
  • 专家学者谈2024中国民生热词

    中国式现代化,民生为大。过去一年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我国高质量发展扎实推进,民生保障扎实有力。回顾一年来我国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的生动实践,诸多热词映入眼帘。它们不仅与百姓生活息息相关,更彰显着中国式现代化的民生内涵。我们[详细]

    02-17 15-02 人民日报 分享
  • 以法治滋养民族团结“石榴果”

    法律是一种规范,也是一种文化。紧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线,善用规范之力、文化之力,定能更好滋养民族团结的“石榴果”,巩固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促进各民族共同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详细]

    02-11 11-02 人民日报 分享
  • 活到老、学到老、修养到老

    要把政治修养摆在党性修养的首位,从党的创新理论中汲取党性滋养,把学习遵守贯彻党章党规党纪作为党性修养的重要内容。”我们要深入学习贯彻,不断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转化于效,保持干事创业的精气神,在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壮阔征程上[详细]

    02-11 10-02 人民日报 分享
  • 让中华文化符号在世界舞台上更加璀璨

    作为中华文化的精髓和象征,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华美食、中国古建艺术等中华文化符号是传播中华文化、增进国际理解和友谊的重要桥梁。深入挖掘提炼中华文化符号、创新中华文化符号的叙事体系,是有效传递中华文化深厚底蕴与时代价值的重要路径,不仅关乎文化传播的[详细]

    02-08 14-02 人民日报 分享
  • 把最好的精神食粮奉献给人民

    文化是民族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力量,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了重要精神支撑。时代潮流滚滚向前,社会发展日新月异。今天,人民更加需要立体化与多样性并存、精品化与创新性并重的文化产品。这就需要把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和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统一起来,把“送[详细]

    02-08 14-02 人民日报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