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新时代高素质思政课教师队伍

2025-08-01  来源: 人民日报 作者: 李海鹏

  李海鹏

  思政课教师作为立德树人的重要力量,肩负着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任。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关键在教师,关键在发挥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加强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是一项系统性、战略性工程,必须坚持在强化政治建设、提升专业能力、推动协同育人、健全评价体系上下功夫,不断提升思政课教师的思想素养、专业能力与育人水平。

  在“培养什么人”这一教育的首要问题上,思政课教师是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培养目标的坚定践行者。我国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国家,这就决定了我们的教育必须把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根本任务,培养一代又一代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立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奋斗终身的有用人才。加强新时代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就是要打造一支高素质思政课教师队伍,引导广大青年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确保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落到实处。在“怎样培养人”的实践命题上,思政课教师发挥着理论教育与价值引导相结合的显著优势。思想政治教育的关键,在于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把道理讲深讲透。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坚持思政课建设和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同步推进、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同向同行,把思政教育‘小课堂’和社会‘大课堂’有效融合起来,把德育工作做得更到位、更有效。”这要求思政课教师必须不断提高教学能力,丰富教学手段,善于运用鲜活的语言、生动的案例、深入浅出的方式把抽象的理论讲清楚、讲深入、讲到学生心里去,使思政课真正成为启智润心、触动灵魂的育人课。在“为谁培养人”的价值命题上,思政课教师是为党育人、为国育才根本目标的忠实实践者。我们要建设的教育强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强国。思政课教师在课堂中不仅传播知识,更传播信仰、传递理想,用自己的政治立场、道德风范和人格魅力,引导青年学生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厚植家国情怀,让个人发展与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同向同行。建设新时代高素质思政课教师队伍,必须牢牢把握以下几个方面。

  强化政治建设,把好信仰关。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广大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政治要强、情怀要深、思维要新、视野要广、自律要严、人格要正。”其中,“政治要强”排在第一位,这是由思政课自身的特点、属性和任务所决定的。各级各类学校党组织首先要扛起政治责任,把政治建设贯穿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全过程,在选育管用各环节突出政治标准,推动党的创新理论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思政课教师应持续增强理论素养和政治定力,坚持不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凝心铸魂,深入学习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中国共产党百余年奋斗历程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断增强理论自信。

  提升专业能力,强化培养关。思政课的成效关键在人。思政课不仅要讲得“有意义”,更要讲得“有意思”。思政课教师提升能力素养,既要聚焦理论素养与教育情怀,又要注重教学艺术与技术手段的提升。要大力健全中国特色教师教育体系,推动“入职—在岗—成长”全周期能力提升。通过定期举办高校思政课骨干教师培训等形式,不断完善教师培训体系,提升教师运用专业技术手段讲好思政课的能力水平。通过设置思政课教师各类研究课题、专项培养计划、教学展示平台,以及推广典型案例等方式,引导教师注重理论学习与社会实践相结合,在实践中增强现实关怀与问题意识,推动教师从“要我讲”转向“我要讲”,不断提升思政课教师能力素养。

  推动协同育人,过好生态关。新时代思政课教师面临复杂的育人环境,迫切需要形成上下协同、内外联动的支持体系。在校内,要明确教师岗位职责和意识形态工作责任边界,强化保障支持,从人才引进到职业发展、从职称评审到激励保障,构建思政课教师完整的成长路径。在校外,要加强校地协作、校际联动,通过思政课教师队伍情况摸底等一系列措施,提高思政课教师队伍精准化管理水平,大力营造鼓励创新、鼓励探索的良好生态,不断拓展“大思政课”的育人资源与格局。

  健全评价体系,守好导向关。科学的评价机制是提升教师积极性和教育成效的关键。要以改革的办法建立健全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综合评价体系,破除“唯论文”“唯帽子”倾向,突出课堂教学质量、学生思想成长、价值认同度等关键指标,注重学生评价、同行评价与组织评价的有机结合,探索全过程、多维度的教学质量评估方式,真正实现“教”与“学”的双向促进、“知”与“行”的深度融合。同时,作为铸魂育人的关键力量,思政课教师的言行具有鲜明的示范性。建设新时代高素质思政课教师队伍,必须强化师德师风第一评价标准和教书育人第一学术责任,引导思政课教师做学生为学、为事、为人的表率。

  (作者单位:国家教育行政学院)

返回首页>>

责任编辑:牛乐耕

相关新闻
推荐阅读
  • 书香何以能致远

    站在文明传承的维度回望,从甲骨文的刻痕到活字印刷的墨香,从线装书的雅致到电子书的便捷,阅读载体在变,但人们对精神世界的探索从未停歇。全民阅读的深意,正在于让每个个体都能在文字中遇见更好的自己,让整个民族在阅读中积蓄前行的力量。[详细]

    07-28 11-07 人民日报 分享
  • 深耕细作 激活乡村文化

    因地制宜,精准发力,需政府强化顶层设计,尊重地方特色,避免“一刀切”的考核标准,鼓励文化特派员深耕细作。文化特派员也需不断拓宽视野,提升跨领域整合能力、市场对接能力和持续创新能力,以更好地回应时代与乡土的需求。政府、社会与文化特派员协同发力,方能让[详细]

    07-28 10-07 人民日报 分享
  • 从发展痛点中找治理突破点

    发展的痛点,既是治理创新的突破点,也是行业增长的突破点。抓住一个痛点,很可能助力行业完成一次“进化”[详细]

    07-25 16-07 人民日报 分享
  • 激励年轻干部勇当先锋做好表率

    年轻干部是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生力军,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近年来,山东省菏泽市牡丹区高度重视年轻干部成长成才,引导广大年轻干部勇担时代使命,主动投身改革发展主战场、乡村振兴第一线、服务群众最前沿,以先锋之姿、表率之行,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详细]

    07-24 17-07 学习时报 分享
  • 全方位提高地方立法质效

    近日公布的《全国人大常委会2025年度立法工作计划》将“加强地方立法工作的联系指导”作为服务保障新时代立法工作的重要内容。当前,我国一些地方立法机关进行了有益探索,形成了一些成熟且具有代表性的立法经验,对于破解当前地方立法面临的挑战、实现地方立法提质增[详细]

    07-24 17-07 学习时报 分享
  • 互利共赢,开放合作谱新篇

    当今世界,开放是世界繁荣发展的必由之路,经济全球化是不可逆转的时代潮流。不惧“逆风”“回头浪”,中国将以高水平对外开放的主动赢得经济发展的主动、赢得国际竞争的主动,以中国式现代化新成就为世界发展提供新机遇。[详细]

    07-23 10-07 人民日报 分享
  • 保护好、传承好、弘扬好长江文化

    ”新时代新征程,必须立足新发展阶段,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更加注重保护好、传承好、弘扬好长江文化,更好发挥长江文化赋能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作用。[详细]

    07-23 09-07 人民日报 分享
  • 推动家风建设与法治建设互促共进

    发挥优良家风的守法促治作用,传承弘扬孝老爱亲、诚实守信、互助友爱的家风,鼓励家庭成员参与法治实践,如旁听法院公开庭审、到基层法律讲堂学习等,感受法律的公正,深化法治认同,推动自觉尊法学法守法用法。[详细]

    07-21 14-07 人民日报 分享
  • 学习时间丨唱响《沂蒙山小调》

    《沂蒙山小调》诞生在战火年代,而在新时代,在旋律响起的地方,它依然能够打动人心、燃爆全场。动人的旋律背后,传颂的是“党群同心、军民情深、水乳交融、生死与共”的沂蒙精神。如今,历经岁月的洗礼,《沂蒙山小调》早已突破地域与时代的藩篱,化作一股磅礴的文化[详细]

    07-16 15-07 大众网 分享
  • 着力推动健康消费提质升级

    发展健康消费,既是顺应居民消费升级趋势、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增强消费对经济发展的基础性作用、促进社会再生产良性循环的重要举措。为此,要着力推动健康消费提质升级,在更好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同时,不断增强消费对经济发展的基础性作用。[详细]

    07-15 10-07 人民日报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