责任编辑:牛乐耕
叶日者
志愿服务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是助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力量,是新时代党引导动员人民群众贡献智慧力量、创造美好生活、实现奋斗目标的生动实践。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在全社会广泛弘扬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更好发挥志愿服务的积极作用,促进社会文明进步。”2024年4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健全新时代志愿服务体系的意见》,对推动志愿服务工作高质量发展作出重要部署。不同年龄、不同职业、不同地区的人民群众,走出家门、走进社区、迈入乡村、奉献基层,以实际行动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展示自我、丰富生活、服务社会的过程中,充分实现了个人的社会价值。我们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和党中央决策部署,大力推动志愿服务工作高质量发展,更好服务中国式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精准对接志愿服务社会需求。准确把握群众急难愁盼,把满足需求与引领需求结合起来,优化服务方式,形成长效机制,实现志愿服务常态化、便利化、精准化。要坚持需求导向,以人民群众的急难愁盼为供需对接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在致力于有效满足人民群众衣食住行用等基本生活需求的同时,还要关注人民群众在教育、医疗、文化等各方面的迫切需要,引导各界专业人士开展专项调研和对接帮扶,让志愿服务真正做到解民忧、暖民心。要坚持目标导向,以围绕党和国家中心工作、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为主要目标,将地方需要与国家发展紧密结合,更好构建与党和政府工作同频共振、协同推进的服务格局。要坚持效果导向,以质效管理和效果评估为供需对接的重要抓手,统筹规划志愿服务各个环节,定期评估并反馈志愿服务项目开展效果,为未来高质量服务提供经验参考。
构建多元化志愿服务激励机制。推动志愿服务工作高质量发展,需要必要的物质保障和精神激励。鼓励社会各方面为志愿服务组织发展运行、项目开发、业务交流、承接公共服务等提供支持。采取服务积分、时间储蓄等方式,完善礼遇回馈和信用激励机制。把志愿服务作为相关评优评先的重要参考,引导和激励人们参与志愿服务活动。要通过各媒体平台讲述志愿服务典型故事,进一步增强志愿者的成就感,提升社会对志愿服务的认同感和参与度,带动更多人民群众主动投身志愿服务事业。要面向志愿者开展分层分类技能培训、专业知识学习等活动,做好志愿服务数据分析和绩效反馈工作,提升志愿者队伍素质和志愿服务效果。
强化志愿服务法治支撑。加强志愿服务法治支撑是完善志愿服务体系、推动志愿服务专业规范发展的内在要求。《关于健全新时代志愿服务体系的意见》明确提出:“积极推进志愿服务国家立法,推动有关部门制定实施细则。”推动志愿服务工作高质量发展,要做好志愿服务立法工作,加强志愿服务标准和规范的研究制定,更好满足新时代新形势对志愿服务法治支撑提出的更高要求;注重志愿者权益保障,以法治力量细化并完善志愿者保险项目,为志愿者提供充足的安全保障,真正解决志愿者无私奉献社会的后顾之忧,让其安心、放心、顺心地参与志愿服务工作;严厉打击以志愿服务为名从事违法犯罪活动的组织和个人,防止其借机侵害志愿者权益或扰乱社会秩序,保证志愿服务事业健康有序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坚持中国共产党这一坚强领导核心,是中华民族的命运所系。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关系党和国家前途命运,我们的全部事业都建立在这个基础之上,都根植于这个最本质特征和最大优势。”推动志愿服务工作高质量发展,必须加强党对志愿服务工作的领导,将志愿服务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加强谋划部署,健全长效机制,为志愿服务搭建更多平台、给予更多支持。特别是要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干部的先锋模范作用,既将志愿服务作为基层党组织建设的重要内容,充分发挥“社区党建+志愿服务”的优势作用,在基层党组织的引领下整合资源、搭建平台,构建起紧密协作、覆盖广泛、服务精准的志愿服务网络,又引导党员干部在居住社区和工作单位积极参与志愿服务,以示范引领提升志愿服务组织化程度和群众认可度,推动形成“党员带头、群众参与、共建共享”的良好局面。
(作者为中国志愿服务联合会副秘书长)
责任编辑:牛乐耕
从“一闪念”到一念之差,差的是思想上正本清源、固本培元的定力,缺的是学纪知纪明纪守纪的自觉。避免“一闪念”诱发的一念之差,必须多积尺寸之功,不断筑牢思想道德防线,在思想层面防微杜渐,筑牢“不想腐”的堤坝,不断增强廉洁自律意识,在明辨是非、荣辱、苦乐[详细]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具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体制优势、超大规模市场的需求优势、产业体系配套完整的供给优势、大量高素质劳动者和企业家的人才优势,经济发展具备强劲的内生动力、韧性、潜力。”这深刻揭示了我国经济发展的广阔空间,指明了我国在新能源领域取得[详细]
胜利者的军功章,必会因浊浪洗礼而更加夺目。奋斗者的里程碑,必会因风沙打磨而更显巍峨。“正入万山圈子里,一山放出一山拦。”任何新事物的成长都必然经历艰难曲折,只要始终保持迎难而上、奋勇拼搏,逢山开路、遇水架桥的拼劲和韧劲,我们就一定能够战胜前进中的各[详细]
激活消费,就得更了解消费者需求。从过去的“以旧换新”到如今的“购新补贴”,消费刺激政策不断聚焦民生实际,让老百姓感受到更多实惠。手机等数码产品普及广、单价高、更新快,是信息时代家家户户的必需品。新政策不以“交旧”为前提,体现人性化设计,顺应群众期待[详细]
数据显示,今年春节假日期间,我国共接待来自175个国家和地区的入境游客逾343万人次,同比增长6.2%。有外媒认为,中国市场将成为2025年全球旅游业繁荣的标志性开端。一个更开放的中国张开双臂拥抱世界。不断实现更高质量的国内大循环和更高水平的国际循环,内有活力、[详细]
中国式现代化,民生为大。过去一年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我国高质量发展扎实推进,民生保障扎实有力。回顾一年来我国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的生动实践,诸多热词映入眼帘。它们不仅与百姓生活息息相关,更彰显着中国式现代化的民生内涵。我们[详细]
法律是一种规范,也是一种文化。紧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线,善用规范之力、文化之力,定能更好滋养民族团结的“石榴果”,巩固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促进各民族共同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详细]
要把政治修养摆在党性修养的首位,从党的创新理论中汲取党性滋养,把学习遵守贯彻党章党规党纪作为党性修养的重要内容。”我们要深入学习贯彻,不断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转化于效,保持干事创业的精气神,在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壮阔征程上[详细]
作为中华文化的精髓和象征,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华美食、中国古建艺术等中华文化符号是传播中华文化、增进国际理解和友谊的重要桥梁。深入挖掘提炼中华文化符号、创新中华文化符号的叙事体系,是有效传递中华文化深厚底蕴与时代价值的重要路径,不仅关乎文化传播的[详细]
文化是民族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力量,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了重要精神支撑。时代潮流滚滚向前,社会发展日新月异。今天,人民更加需要立体化与多样性并存、精品化与创新性并重的文化产品。这就需要把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和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统一起来,把“送[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