责任编辑:牛乐耕
邹 翔
我们不可能抛弃过去、抛弃传统、离开中华大地,凭空生造一个现代化出来。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弘扬,发掘好运用好其中蕴藏的宝贵经验、精神智慧,将为中国式现代化注入强大动能
中国人爱竹,多因其喻指“君子”的传统文化意涵。但近来看到的几个案例,刷新了笔者的这一认知。
先说“竹钢”。在浙江安吉的国家竹产业研究院,以竹为主料、树脂为辅料制成的“竹钢”,单位密度强度可达普通碳素结构钢的5倍,适用于建造高速公路护栏、风车叶片等场景。“竹钢”身手不凡,“投身”北京冬奥会建筑、港珠澳大桥等重点工程。有科技创新加持,带着泥土芬芳的竹子也能摇身一变成为坚硬如钢的新材料。
再看“竹林碳汇”。竹可食用、可入药,不过以前很难想象,“竹林空气”也能卖钱。在安徽歙县竹岭村,1.5万亩竹林经测算总固碳量为7万余吨,村子的第一笔碳汇交易是以总价9900元转让了220吨固碳量。“竹子变票子,资源变资本”,印证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良好生态环境中蕴藏发展新动能。
还有“竹海文旅”。四川兴文县变“卖竹子”为“卖风景”,将竹资源保护、民族文化传承与生态旅游发展有机融合,从单纯的竹材采伐转向“景观营造+文化挖掘+业态创新”综合开发,仅僰王山景区去年就接待游客超50万人次。绿竹猗猗、盈盈绿意,构成一二三产联动、生态保护与富民增收共进的活力画卷。
观察传统产业如何向新而行,竹子是个很好的对象。无论是新材料的性能突破,还是碳汇量的精准监测,都离不开科技支撑。不把目光局限于作为草木的竹子,而是向上延伸产业链、向深发掘附加值、向外拓展产业群,激活了一域发展沉睡的潜能。善用科技,创新方法,因地制宜,这是传统融入当下、提质升级的共通逻辑。
传统不是落后的代名词,传统的农林牧渔业和制造业也可以孕育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成为培育新质生产力的沃土。理解了这一点,就更能读懂“十五五”规划建议中,“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为什么内含“优化提升传统产业”,“构建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为什么内含“推进传统基础设施更新和数智化改造”等战略安排。
如何看待传统、怎样对待传统文化,是迈向现代化过程中必须回答好的一个课题。竹子的启示,在物质也在精神。
砍竹、刮青、破竹、启篾、分丝、匀丝;起底、编筐、收口……忆及幼时看大伯编织竹器,那真是个极需耐心和细心的活儿。练就一双巧手,编织幸福生活,建立在付出大量汗水和心血之上。现代工业对传统手艺人产生影响,包括篾匠在内的农村工匠数量逐渐减少,但那份对产品精益求精、一丝不苟的匠心,借助数字平台走向更广阔的天地,并在赓续传承中成为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重要底座。
一名国外学者在深入研究中国科技史后认为,东亚文明某种程度上是“竹子文明”。中国文化镌刻着竹的印痕,竹之品性启人以处世哲学、生活智慧、发展道理。文以化人,文化兴邦。文化与经济双向互动,织就经济繁荣、人文鼎盛的“双面绣”。文化与体育有机融合,“文明其精神,野蛮其体魄”。我们不可能抛弃过去、抛弃传统、离开中华大地,凭空生造一个现代化出来。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弘扬,发掘好运用好其中蕴藏的宝贵经验、精神智慧,将为中国式现代化注入强大动能。
郑板桥有诗云:“画根竹枝插块石,石比竹枝高一尺。虽然一尺让他高,来年看我掀天力!”把握好传统与现代的关系,在守正创新中稳扎稳打、锐意向前,走向未来便能拥有“掀天之力”,一如那拔节向上的翠竹。

责任编辑:牛乐耕
从乡村全面振兴到区域协调发展,从完善社会治理体系到加快先进战斗力建设,中华大地上,施展才能的舞台无比广阔。完善人才培养、引进、使用、合理流动的工作机制,为人才提供更多发展机遇和更大发展空间,事业激励人才、人才成就事业的良性循环必能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详细]
从三类“事”中,感悟成长之路、笃行之志、发展之道。顺势而为,乘势而上,去发现可能、实干奋进、创造未来。[详细]
森林粮仓护航粮食安全,新能源汽车优化出行方案,绿色消费成为时尚潮流,绿色低碳循环经济体系越来越壮大……加快形成绿色生产生活方式,中国号巨轮的发展动能将更加强劲。[详细]
人生要时时“有意注意”,国家发展何尝不是如此。一部五年规划史就是一部新中国的建设史、发展史,见证着“一张蓝图绘到底”的实践伟力。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擘画了“十五五”时期发展蓝图,让我们不懈努力、接续奋斗,推动中国式现代化稳扎稳打向前进。[详细]
国家强盛、民族复兴需要物质文明的积累,更需要精神文明的升华。把积极合理消费和反对铺张浪费结合起来,推动更多资金资源“投资于人”,推动高质量发展和高品质生活同频共振,定能不断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变为现实。[详细]
建设科技强国,历史的接力棒已经交到了我们这一代人手中。更好发挥科技的战略先导和根本支撑作用,在科技创新的道路上锐意改革、持续深耕,跑出属于我们这一代人的创新“加速度”,中国式现代化的步伐不可阻挡。[详细]
“我们这么大一个国家,就应该有雄心壮志。”没有奇思妙想,难以创新创造;没有雄心壮志,也难以开创奇迹。前行征途上,道不变、志不改、气不竭,多些砺剑长空的本领、多些气冲霄汉的勇毅,我们的事业定能蒸蒸日上。[详细]
年轻干部“自找苦吃”,既需要自身主动,也离不开组织“搭台赋能”。只有让吃苦者不吃亏、让有为者有位,才能让愿吃苦、能吃苦的年轻干部有平台、有奔头,进而激励和引导更多年轻干部立足本职岗位,甘当为民服务的“孺子牛”、创新发展的“拓荒牛”、艰苦奋斗的“老黄[详细]
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引领下,人类文明发展进入数字化、智能化交织推进的新阶段。随着数字经济迅猛发展,促进数据高效流通使用、维护国家数据安全等方面的问题日益显现。如何在数字化浪潮中携手应对挑战、深化互利合作、增进人类福祉,成为各国必须回答的现实问[详细]
行不止者,虽远必臻。巧合的是,神舟二十一号航天员乘组中,70后、80后、90后一起出征,刚好构成了一个代际序列。航天代有才人出,宇宙探索无止境,中国航天的坐标将不断刷新。[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