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握“投资于人”的丰富意蕴

2025-11-18  来源: 人民日报 作者: 田轩 李拯

  对话人:

  李拯 本报评论员

  田轩 清华大学国家金融研究院院长

  李拯: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把人口高质量发展同人民高品质生活紧密结合起来,把‘投资于物’同‘投资于人’紧密结合起来”。“十五五”规划建议提出,“坚持惠民生和促消费、投资于物和投资于人紧密结合”。从投资角度来看,投资于人主要包括哪些方面,与投资于物有何不同?

  田轩:投资于人本质上是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资源更多投向人的全面发展,主要包括教育投资、健康投资、社会保障与福利投资、就业创业支持投资等方面。

  从“物”到“人”,主要变化体现在几点:从投资对象与价值形态看,投资于人以劳动者为对象,形成无形的人力资本,价值衡量多元复杂;从回报周期看,投资于人是长期过程,回报相对滞后但持久稳定;从社会效应看,人力资本具有自我增值和适应能力,投资于人具有广泛社会效应和正外部性,能够有效提升经济社会发展的质量效益。

  李拯:明确提出投资于物和投资于人紧密结合,这背后是发展思路和宏观经济治理的深刻调整,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田轩:体现为三个方面的深刻调整。增长动力从要素驱动转向创新驱动,投资于物依赖物质要素投入,投资于人则注重提升人力资源素质,更多指向提升创新能力、激发创新动能;经济发展从“重总量”转向“优结构”,投资于人可以更好补齐民生短板、优化收入分配,进而促进经济结构升级、供需更加适配;宏观经济治理目标更加注重长期可持续发展,彰显了平衡短期增长与长期发展的宏观调控艺术。

  李拯:投资于物和投资于人有着深层联系,投资于物在客观上能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而投资于人也会拉动物质基础的投资。

  田轩:投资于物可以立竿见影,但随着我国固定资产规模大幅扩张,投资边际收益率会递减。因此,实现投资于物和投资于人互促共进,能够扩大整体投资效益。

  一方面,需要提升投资于人的效率,构建精准化人力资本投资体系,聚焦教育、健康、技能、民生等领域,加大普惠性人力资本投入,打造高素质人力资源,推动人口高质量发展。在这一过程中,需深化户籍、社保、职称等制度改革,破除制约人力资源流动的制度壁垒,完善知识产权激励、股权分红等机制,使人力资本价值在分配体系中充分显现、投资于人的效益不断提升。

  另一方面,需要以系统思维统筹投资布局,推动重大科技基础设施、产业创新平台等投资与高层次人才引育、科研团队建设等投入协同落地,推动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有机衔接。

  李拯:“十五五”规划建议提出,“以新需求引领新供给,以新供给创造新需求”。如何以投资于物和投资于人的紧密结合,促进新供给和新需求实现更高水平的动态平衡?

  田轩:人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同时也是实现最终需求的消费主体。因此,投资于人实际上能够在供需两侧产生拉动作用,是畅通国内大循环的一个着力点。

  在供给侧,投资于物和投资于人紧密结合,不仅能大幅提升劳动者的素质和创新能力,而且能够优化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从而实现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及其优化组合的跃升。这将不断激发新质生产力,为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新动能。

  在需求侧,投资于人意味着加强社会保障、提高民生福祉、提升人力资本整体水平。这不仅能提升需求能级,实现供给创造需求、需求牵引供给的更高水平动态平衡,还能促进共同富裕迈出坚实步伐,实现经济发展与民生改善的双赢。

  李拯:投资于人不仅是促发展的手段,更体现发展的理念。从更大视野来看,从中等收入国家向高收入国家跨越、进而向中等发达国家迈进的历史进程中,人的作用和价值得到了更大程度的彰显。在科技创新中,更加注重人才的培养;在扩大内需中,开辟人文经济新赛道;在国际大循环中,既重视“中国经济”也重视“中国人经济”……以人的全面发展为目的,最大限度激发人的创造性,中国经济将在14亿多人的托举中更上层楼。

返回首页>>

责任编辑:牛乐耕

相关新闻
推荐阅读
  • “有意注意”与“有意忽略”

    人生要时时“有意注意”,国家发展何尝不是如此。一部五年规划史就是一部新中国的建设史、发展史,见证着“一张蓝图绘到底”的实践伟力。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擘画了“十五五”时期发展蓝图,让我们不懈努力、接续奋斗,推动中国式现代化稳扎稳打向前进。[详细]

    11-18 10-11 人民日报 分享
  • 从“四本账”说说消费和浪费

    国家强盛、民族复兴需要物质文明的积累,更需要精神文明的升华。把积极合理消费和反对铺张浪费结合起来,推动更多资金资源“投资于人”,推动高质量发展和高品质生活同频共振,定能不断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变为现实。[详细]

    11-18 10-11 人民日报 分享
  • 靠科技创新培育新动能

    建设科技强国,历史的接力棒已经交到了我们这一代人手中。更好发挥科技的战略先导和根本支撑作用,在科技创新的道路上锐意改革、持续深耕,跑出属于我们这一代人的创新“加速度”,中国式现代化的步伐不可阻挡。[详细]

    11-12 10-11 人民日报 分享
  • “伟大而浪漫”何以动人心弦

    “我们这么大一个国家,就应该有雄心壮志。”没有奇思妙想,难以创新创造;没有雄心壮志,也难以开创奇迹。前行征途上,道不变、志不改、气不竭,多些砺剑长空的本领、多些气冲霄汉的勇毅,我们的事业定能蒸蒸日上。[详细]

    11-12 10-11 人民日报 分享
  • 年轻干部不妨多些“自找苦吃”

    年轻干部“自找苦吃”,既需要自身主动,也离不开组织“搭台赋能”。只有让吃苦者不吃亏、让有为者有位,才能让愿吃苦、能吃苦的年轻干部有平台、有奔头,进而激励和引导更多年轻干部立足本职岗位,甘当为民服务的“孺子牛”、创新发展的“拓荒牛”、艰苦奋斗的“老黄[详细]

    11-11 10-11 人民日报 分享
  • 打造数字合作的“上合样板”

    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引领下,人类文明发展进入数字化、智能化交织推进的新阶段。随着数字经济迅猛发展,促进数据高效流通使用、维护国家数据安全等方面的问题日益显现。如何在数字化浪潮中携手应对挑战、深化互利合作、增进人类福祉,成为各国必须回答的现实问[详细]

    11-11 10-11 人民日报 分享
  • 四个坐标看中国航天

    行不止者,虽远必臻。巧合的是,神舟二十一号航天员乘组中,70后、80后、90后一起出征,刚好构成了一个代际序列。航天代有才人出,宇宙探索无止境,中国航天的坐标将不断刷新。[详细]

    11-10 11-11 人民日报 分享
  • 标准出海 共赢致远

    标准是世界的“通用语言”。提升标准国际化水平,并非中国产品、服务和标准走向世界的单向道,而是中国与世界深度互动、共享发展的过程。[详细]

    11-10 10-11 人民日报 分享
  • 以规划衔接绘就中国式现代化新图景

    《建议》提出的“强化国家发展规划战略导向作用”“健全区域间规划统筹、产业协作、利益共享等机制”等部署,蕴含着统筹兼顾、综合平衡的科学方法论,为各地区各部门以规划衔接赋能高质量发展、携手绘就中国式现代化壮丽图景提供了根本遵循。各地区各部门谋划“十五五[详细]

    11-10 10-11 人民日报 分享
  • 营造高品质城市生活空间

    面对新形势新任务,必须深刻把握我国城镇化和城市发展的阶段性特征,深入践行人民城市理念,锚定现代化人民城市目标,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不断加强高品质城市生活空间建设,持续提升城市宜居水平,让城市成为人人向往的美好家园。[详细]

    11-07 16-11 人民日报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