责任编辑:牛乐耕
彭 飞
各民族文化在中华文化的百花园中尽情绽放,中华文化将越发光彩夺目,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更丰厚滋养
善用文化之力,让各族群众在春风化雨、润物无声中增进中华文化认同,牢固树立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共同体理念
不久前,中央民族大学舞蹈学院院长姜铁红在排练室里领舞《奔腾》的短视频,在社交媒体刷屏。尽管姜铁红当天只是日常穿着,却将这段蒙古族舞蹈跳得潇洒恣意、韵味悠长,被网友评价“举手投足间都散发着艺术的魅力”。更令人意外的是,作为这个经典舞蹈第五代领舞的姜铁红并非蒙古族人,而是朝鲜族人,编创这段舞蹈的马跃教授则是回族人。多民族文化交融交汇,结下艺术硕果,展现经久不衰的魅力。
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包容性。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华文明从来不用单一文化代替多元文化,而是由多元文化汇聚成共同文化”。各族文化交相辉映,中华文化历久弥新,映照着我们强大的文化自信。
“文化认同是最深层次的认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一个重要方面就是进一步促进各民族广泛交往交流交融,不断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持续增强各族群众的中华文化认同。新时代以来,从加强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用好具有少数民族特色的文化资源,到借助对口帮扶促进不同地区不同民族文化交流,再到大力发展少数民族文化产业……务实的举措、有效的行动,筑牢了民族团结的根脉,促进各族人民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
各民族优秀传统文化都是中华文化的组成部分,中华文化是主干,各民族文化是枝叶。根深干壮,才能枝繁叶茂;枝繁叶茂,才更显主干生机。近期,反映哈萨克族生活和文化的电视剧《我的阿勒泰》在国内走红,也在海外受到追捧,成为感受中华文化魅力的一扇窗口。“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各民族文化在中华文化的百花园中尽情绽放,中华文化将越发光彩夺目,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更丰厚滋养。
增进文化认同、促进民族团结,还需要在日常生活中寻找工作落点。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建设多民族群众互嵌式社区,是促进各族群众交往交流交融的重要途径。”在云南昆明盛高大城社区,汉、回、彝、白等20多个民族的居民生活在一起,每年邻里百家宴、火把节、趣味运动会等文体活动让人应接不暇,邻里亲如一家。可见,社区是增情谊、促团结的有效物理空间,更是培育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沃土。也应看到,如今各族群众对信息的交流、对文化的体验,很多都是在网络空间完成的。这启示我们,必须重视并用好互联网,让网络虚拟空间成为构筑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最大增量。
善用文化之力,让各族群众在春风化雨、润物无声中增进中华文化认同,牢固树立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共同体理念,定能画出民族团结进步的最大同心圆,推动各族群众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共创美好未来。
责任编辑:牛乐耕
伟大事业需要伟大精神,沂蒙精神是我们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攻坚克难、踔厉奋进的强大精神动力。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强省建设的新征程上,让我们大力弘扬和践行沂蒙精神,传承红色基因,把沂蒙精神这一丰厚的精神财富转化为团结奋斗、砥砺前行的强大力量。[详细]
人才是第一资源,是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最活跃、最具决定意义的能动主体。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按照发展新质生产力要求,畅通教育、科技、人才的良性循环,完善人才培养、引进、使用、合理流动的工作机制。”我们要深刻认识和把握人才在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中的作[详细]
新征程上如何修好共产党人的“心学”,是每一名党员都要回答好的重大课题。坚持党性党风党纪一起抓,也要求我们在开展党纪学习教育的过程中注重修好共产党人的“心学”。修好共产党人的“心学”,要善于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善于从中华优秀[详细]
金融服务,连着企业经营的“小生意”,牵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大格局”。扩大金融产品和服务供给,提高中小微企业贷款覆盖率、可得性和便利度,定能让金融资源有效转化为中小微企业的前进动能,更好为经营主体增信心、为经济发展添活力。[详细]
各民族共同团结进步、共同繁荣发展是中华民族的生命所在、力量所在、希望所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形成人心凝聚、团结奋进的强大精神纽带,必能以各民族大团结谱写西部大开发新篇章,为全国改革发展稳定大局作出更大贡献。[详细]
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二十届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体学习时强调,把统筹推进深层次改革和高水平开放落实到位。在主持召开新时代推动中部地区崛起座谈会上强调,要统筹推进深层次改革和高水平开放,持续打造更具竞争力的内陆开放高地。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论述为新时代新征[详细]
在共性中寻找个性,推动新质生产力精准布局;从个性中总结共性,助力新型生产关系加快形成……在把握共性与个性中做好“加减法”,就能推动新质生产力加快发展、蓬勃涌动。[详细]
金融是国民经济的血脉,关系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全局。着眼未来,以强大的金融有力支撑科技和产业创新,用差异化的金融服务满足处于不同生命周期企业的需求,支持实现从研发到量产质的飞跃,必能以科技金融推动新质生产力加快发展,为高质量发展注入澎湃动能。[详细]
新质生产力成势处,高质量发展动力足,高水平安全更牢固。“稳”和“进”的辩证法,统一于谋定后动、奋发进取的行动中。[详细]
科技工作者要树立敢为天下先的雄心壮志,敢于探索科学“无人区”,勇于挑战最前沿的科学问题,推出更多国际领先的原创性成果,努力实现更多“从0到1”的突破。推进关键共性技术、前沿引领技术、现代工程技术、颠覆性技术创新,着力攻克一批“卡脖子”的关键核心技术,[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