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之光

理论微信 新浪微博 山东手机报·移动客户端 大众网

大众网>首页>理论头条

也谈民粹主义

2016-06-29来源:大众日报作者:程同顺 杨倩

程同顺 杨倩

  在问题面前,极端的民粹主义情绪不仅无益于问题的解决,而且还人为地制造了平民大众和精英群体之间的对立,很容易导致社会矛盾的激化和阶层分裂。

  民粹主义是一个极具争议的术语,带有很大的模糊性和歧义性,以至于学界至今还没形成一个比较明确并受到普遍认可的关于民粹主义的概念和理论体系。但我们可以综合学者对于民粹主义的不同定义,大致概括一下民粹主义的基本内涵和特征:强调人民大众的地位和价值,奉行人民至上;崇尚直接民主和大众参与,排斥间接民主,否定代议制;在对平等的追求上,要求绝对平等,反对一切等级关系,坚持反精英、反体制和反权威的社会批判立场;在政治参与上通常采用非制度化的和较为激进的参与方式,诉诸情感而非理性。

  最近几年来,民粹主义越来越成为各界热议的焦点问题。人民论坛问卷调查中心从2010年开始,连续五年推出了年度最受关注的十大思潮的调查评选。根据调查结果,民粹主义的排名呈逐年上升趋势,从2010年还没有进入十大最受关注的思潮行列,到2014年一跃进入前五,排到了第四位。

  当前我国社会中表现出来的民粹主义,就其规模来说,只是隐约在某些特定的领域有所表现,还形不成明显的规模;就其影响来说,也只能算是刚刚为人所知,远远不具备社会影响力;就其表现形式来说,它与典型的民粹主义存在较大区别,更多地借助于网络媒体、文艺形式来表达不满,或者借对外关系进行情绪宣泄。

  网络民粹主义。网络民粹主义通常表现为网络空间的极端平民化倾向,特指网民面对与权富阶层有关的事件时表现出来的对权力和精英的极端不满、不信任和对立情绪。但凡涉及官员、富人等强势群体和权势阶层的网络公共事件,网民们通常会一边倒地站在平民一边,极端维护和推崇平民,否定、贬低甚至是唾弃精英等强势社会群体,很少有网民能理性地分析事件本身的是非曲直,网络上弥漫着比较浓重的仇官、仇富和仇权的负面心态。

  不可否认,某些官员、富豪或知识分子确实存在言行失当,甚至违纪违法的问题,对其进行谴责和批评也是理所应当的。同样的,站在人民一边,为人民的利益奔走呼号也符合“为人民服务”这一价值观。但问题就在于民粹主义的极端性——很多情况下人们攻击的对象常常由“问题精英”或“问题官员”变成了全体精英和全体官员,倾向于把精英等强势社会群体一棍子打死。当前在网络上“凡商必奸”“凡官必贪”等偏激观点随处可见,而“砖家”、“叫兽”这种戏称更是对知识精英群体最常见的贬损。这种极端和偏激色彩也正是民粹主义的一个核心特征。在问题面前,极端的民粹主义情绪不仅无益于问题的解决,而且还人为地制造了平民大众和精英群体之间的对立,很容易导致社会矛盾的激化和阶层分裂。

  文化民粹主义。文化民粹主义无限度地抬高民众文化活动的地位,贬低和摒弃精英文化的教化与影响,认为普通百姓的文化活动比精英文化更有价值。它忽视了文化的精神内涵和教化功能,使文化丧失了真正的批判精神。

  文化民粹主义在当前主要包括各类山寨文化、恶搞文化以及三俗文化。山寨文化通常是对一些知名品牌以及官方电视节目的仿冒,比如山寨春晚,山寨新闻联播以及一些山寨品牌。恶搞文化最常见的是对一些经典的文学、艺术作品或者历史人物的窜改或者恶意加工。三俗文化主要指只为了追求收视率或博人眼球而粗制滥造的低俗、媚俗、庸俗的电视节目和文学作品,比如某些选秀、真人秀节目以及网络小说。诸如此类的文化民粹主义多追求感官刺激和娱乐,不仅没有任何内涵和价值,甚至挑战了文化的底线和尊严。当前文化民粹主义产生的一个重要的原因是消费主义的流行。消费主义认为只要是大众需要的、喜欢的就是合理的,就应当满足。消费主义造成了一种大众文化繁荣的假象,既然大众都喜欢,那么就一定有其存在的合理性。

  民族民粹主义。民族民粹主义可以理解为是一种激进的民族主义。民族主义简单地讲是指以自我民族的利益为基础而产生的思想或运动。有理性、温和的民族主义和偏狭、激进的民族主义之分。

  在我国,民族民粹主义通常指对待民族问题的极端态度和行为。即在面对复杂的民族矛盾或国际争端时,不是理性地思考并寻求解决矛盾的办法,提供有价值的建议,也不是以包容的心态寻求更多的认同资源,而是通过极端、偏激的暴力手段来表达内心的不满以及所谓的爱国热情。

  对于当前社会中的民粹主义,我们应该保持一种理性冷静的态度,而不能只是单纯地加以指责,或者片面地将其作为一种反动错误思潮痛加批判。正确恰当的应对方式,应该是既要注意到民粹主义中正当合理的平民诉求成分,又要防止其极端偏激的一面对社会造成破坏,探索并消除引发民粹主义的破坏因素。这是一项长期系统的工程,需要从进一步深化改革、提升社会精英的社会责任感以及引导民众理性参与这几个方面入手。

  通过深化改革实现全民共同发展。在政府层面,要坚定不移地深化改革,打破利益集团对权力与资源的垄断,维护好、发展好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解决好社会公平和正义问题。十八大已经明确把公平、正义作为未来一个阶段改革的价值取向和目标。习近平总书记在一系列重要讲话中也都谈到要警惕利益格局固化,勇于突破既有利益格局的藩篱。只有这样,才能实现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才能铲除民粹主义滋长的社会土壤,也才能化解社会中的民粹情绪。

  提升精英阶层的社会责任感。社会精英们在批判民粹主义的同时,也应反躬自省,规范自身言行,正视自身的社会责任和道义担当,使自己真正成为引导大众的标杆,而不是人人攻击的靶子。特别是作为文化创造者、真理追求者和社会良知维护者的知识精英群体,更应体恤大众疾苦,为大众的利益发声,探究民粹主义产生的社会根源及出路,为国家、政府和社会解决好、维护好民生和民权问题提供智力支持。而不是以居高临下的姿态指责大众,无视或者漠视他们的利益与诉求。

  引导民众理性参与。通过多种渠道引导民众理性表达自己的利益诉求,要努力培养为理性、成熟和负责任的现代公民。通过各种媒介和形式,引导大众在进行政治参与特别是在网络上进行意见表达时,要增强自控和自律意识,不能不负责任地信口开河。在面对有争议的政策或者官民冲突时,要有现实主义和理性协商的态度,要认识到全知全能的领导集团和只有利没有弊的决策方案是不存在的,社会进步正是在不断地进行利弊权衡和纠错中实现的。当自己的正当权益受损进行申诉和寻求补偿时,更应依规则和法律行事,不诉诸极端手段,否则不仅会伤害个人,更会伤害整个社会的民主和法治风气。

    (作者单位:南开大学周恩来政府管理学院)

初审编辑:

责任编辑:王雨萌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