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之光

理论微信 新浪微博 山东手机报·移动客户端 大众网

激发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的内在活力

2016-06-22来源:大众日报作者:王希军

    王希军

  深化改革、推进创新,是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强有力的推动器,必须牢牢把握,毫不动摇地坚持下去。

  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围绕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深刻阐发了“为什么构建”和“怎样构建”两方面重要内容,为新的历史条件下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提供了重要指导和遵循。

  要认清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不可替代”重要作用,进一步坚定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信心和决心。

  哲学社会科学在推动人类进步、社会发展、国家富强方面,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习近平总书记用“两个不可替代”阐发了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重要意义,即“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哲学社会科学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他强调,一个没有发达的自然科学的国家不可能走在世界前列,一个没有繁荣的哲学社会科学的国家也不可能走在世界前列。这一思想论断,丰富和发展了我们党关于哲学社会科学重要性的理论,强调了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对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极端重要性,是我们坚定信心、积极为构建中国特色社会科学贡献力量的思想源泉。

  要牢牢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推进中国哲学社会科学事业发展中的重要指导地位和作用。

  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特别强调,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最根本的一点,就是要坚持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把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贯穿到哲学社会科学的各个领域,体现到教学、科研和人才培养的各个环节,渗透到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等各个方面。这应该是我们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立足点和出发点,是特色的首要。如果在这方面没有坚持好,我们的构建体系就缺少了魂,就没有了主线。所以我们必须牢牢把握这一点,毫不动摇。

  要着力把握好“三个体现”,积极推进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构建。

  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任务艰巨、时不我待。如何构建?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三个体现”,为我们指明了方向。一要体现继承性、民族性,善于融通马克思主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国外哲学社会科学三种资源,坚持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二要体现原创性、时代性,以我国实际为研究起点,提出具有主体性、原创性的理论观点,形成自己的特色和优势;三要体现系统性、专业性,不断推进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建设和创新,努力构建一个全方位、全领域、全要素的哲学社会科学体系。

  要具有开放的胸襟和创新的意识,积极投身到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中,在深入社会实践中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体系。

  社会实践是在不断发展变化的,围绕实践进行的思想理论思考就要紧跟实践的步伐,紧扣时代发展的脉搏,及时概括总结和提炼社会实践创造的新鲜经验,同时还要及时地吸收和借鉴古今中外人类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用以武装头脑、指导实践,在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进程中构建起具有中国气派、中国风格和中国特色的哲学社会科学体系。海纳百川,有容乃大。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要坚持古为今用、洋为中用,坚持不忘本来、吸收外来;既要向内看,又要向外看;既要向前看,又要向后看,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吸收人类文明的一切优秀成果,为我所用,聚合起文化和思想发展的磅礴之力。

  要深化社会科学研究事业单位的体制机制改革,激发广大社会科学研究工作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体系,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必须深化科研管理的体制机制改革,激发广大社会科学研究工作者的内在活力。深化改革、推进创新,是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的强有力的推动器,必须牢牢把握,毫不动摇地坚持下去。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哲学社会科学的重要讲话精神,为我们进一步推进改革创新、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提供了重大机遇和重要指导,我们一定要认真学习领会,坚持学用结合,着眼于新的实践和新的发展,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深入研究和回答重大理论和重大现实问题,不辱使命,为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推进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要切实解决好学风问题。

  学风问题不是小问题,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一个社会的精神面貌和思想状况。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针对当前我国哲学社会科学领域存在的一些不良风气,学术浮夸、学术不端、学术腐败现象等,提出了批评,强调了其危害性。我们要清醒认识到学风不正对哲学社会科学健康发展的影响和危害,下大力气弘扬优良学风,弘扬崇尚精品、严谨治学、注重诚信、讲求责任的优良学风,努力营造风清气正、互学互鉴、积极向上的学术生态。广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自身要加强修养,养成良好的学术道德和价值追求,在各种诱惑和不良风气面前心有定力,不为所动。作为科研部门单位则要着力建立完善良好的哲学社会科学管理体制和宏观环境,建立完善起尊重差异、和而不同、包容多样的学术成果评价体系,避免整齐划一,搞一刀切,克服重数量轻质量、重短期轻长远、重形式轻内容、重国外轻国内等片面倾向,把倡导学术平等、尊重学术规律、鼓励学术争鸣、推进学术创新有机结合起来,推进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体系的伟大工程,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提供坚实的制度保障。

  (作者系山东社会科学院党委副书记、研究员)

初审编辑:

责任编辑:王雨萌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