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体达用,激活中华文化“一池春水”

2024-12-19  来源: 大众网 作者:

  在习近平文化思想指引下,中华文化迸发出新的活力,千年文韵和现代经济和谐共生,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更加生机勃发

  巴拉圭,亚松森。不久前,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这里举行的会议传来两则消息。

  一是春节申遗成功。至此,我国共有44个项目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名册,总数居世界之首。

  一是羌年、黎族传统纺染织绣技艺、中国木拱桥传统营造技艺成功“转名录”。一度濒临失传,如今重焕生机,这些项目从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转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从中,不难感受到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日益增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与发展卓有成效。

  思想之光照亮前行之路。引领新时代伟大实践,习近平文化思想以“明体达用、体用贯通”的鲜明理论品格,展现出特有的穿透力和感召力。

  实现了文化理论观点的创新和突破,深化了对文化建设的规律性认识,这是“明体”。

  指出“中华民族在几千年历史中创造和延续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提出“中国特色的关键就在于‘两个结合’”,强调“一个民族的复兴需要强大的物质力量,也需要强大的精神力量”……一系列重大创新观点,明确了关于文化、文明以及文化建设的本质根据、根本原则。

  作出了文化工作布局的部署要求,明确了新时代文化建设的路线图和任务书,这是“达用”。

  从“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法治建设、融入社会发展、融入日常生活”,到“健全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一系列战略部署,指明了新时代文化建设、文化工作的实践路径、方式方法。

  江苏苏州平江历史文化街区,织造人文与经济发展“双面绣”,“绣”出古今风华;北京中轴线,重点文物修缮保护与非文物建筑腾退整治“两手抓”,“古都之脊”绽放新活力;京杭大运河,保护水工遗存,修缮运河故道,促进文旅融合,构建出一条连接古今的璀璨文化带……在习近平文化思想指引下,中华文化迸发出新的活力,千年文韵和现代经济和谐共生,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更加生机勃发。

  传承更加坚定有力。一瓷载古今、文化越千年,江西景德镇保护千年窑址、呵护千年匠心,赓续“千年瓷都”的窑火与文脉,生动印证中华文明突出的连续性。

  惟我国家,亘古亘今。看一域,中国考古博物馆和北京城市副中心三大文化建筑建成开放,长城文化、大运河文化、中轴线文化在首都北京交相辉映。看全局,中国国家版本馆落成,中华文明探源工程深入实施,文物和文化遗产保护全面加强。我们坚定不移把“老祖宗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守护好,把世界上唯一没有中断的文明传下去。

  创造更加生生不息。前不久,北京石景山区文化馆上新了法海寺壁画工艺体验、古筝、非洲鼓、茶艺等10门进阶课,一课难求。该馆推出“艺术夜校”以来,平均100多人抢1个上课名额。

  文明开新,文化向新。《只此青绿》再现如诗如画的无垠山河,“新中式”席卷大街小巷,马面裙等传统服饰赢得年轻人青睐;“为了一座馆,奔赴一座城”的文博游火爆,《唐宫夜宴》《长安三万里》等精品力作涌现……新思路、新话语、新机制、新形式,不断激发文化创新创造活力,映照着“着力赓续中华文脉、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不懈努力。

  姿态更加自信开放。曾经,满载丝绸和瓷器的“中国之船”远航拉美;如今,“从钱凯到上海”传为佳话,成就跨越500年的回响。

  敦煌续写千年传奇,泉州书写海上丝绸之路故事新篇章,“一带一路”上的颗颗明珠更加光彩夺目。杂交水稻、菌草技术造福海外民众,《山海情》等文化产品走红非洲,一个个案例,无不印证着“文明因多样而交流,因交流而互鉴,因互鉴而发展”。

  文旅发展,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深化认识的生动视角。长三角高铁网将“东方明珠”上海、园林之城苏州、六朝古都南京、丝绸之府杭州、越剧之乡绍兴、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城市黄山等地串联,绘就长三角“诗和远方”新画卷。“黑茶之乡”湖南安化,激活乡村的文化基因,因地制宜推进“茶旅文体康”融合发展,让茶园绿了山坡、美了乡村,助力村民吃上旅游饭、鼓了口袋。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推动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如今,在文旅融合的坚实步伐中,人们聆听着跨越时空的文明回响,领略着中华文化的崭新气象,感受着高质量发展的强劲脉动。

  高屋建瓴,经世致用。既有思想理论层面的认识论,也有实践操作层面的方法论;既有宏观层面的规律性认识,也有具体层面的实践路径,习近平文化思想是世界观与方法论的高度统一,具有深刻的思想洞察力和强大的理论引领力。

  思想的力量,穿越时空,直抵人心。近日,《习近平文化思想学习纲要》出版发行,引发热烈反响,为我们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文化思想提供了权威读本。

  国家之魂,文以化之,文以铸之。深悟明体达用,认真落实“两个结合”的根本要求,奋力赓续历史文脉、谱写当代华章——

  在文化滋养下,我们前进的步伐将更有力量、更见神采。

返回首页>>

责任编辑:牛乐耕

相关新闻
推荐阅读
  • 以制度型开放推动高水平对外开放

    行而不辍,未来可期。在持续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的征程上,制度型开放必将发挥更加关键的作用。[详细]

    12-16 16-12 学习时报 分享
  • 深入领会对经济工作的规律性认识

    只有按照规律行事,才能取得更好的工作实效和成绩。五个“必须统筹”是做好经济工作的重要规律性认识,要牢牢把握。学习好、领会好、运用好习近平经济思想,坚持用科学方法谋划和推进经济工作,我们定能掌握发展主动、做到行稳致远。[详细]

    12-16 15-12 人民日报 分享
  • 确保人工智能始终是“朋友”

    无论人工智能发展到何种程度,它都源自人类的设计,都是人类智慧的延伸。人工智能代劳得越来越多、变得越来越智慧,我们必须做好防范,确保它始终是“朋友”。[详细]

    12-13 17-12 人民日报 分享
  • 党员干部的角色

    “我是离开最晚的那一个,我是开工最早的那一个,我是想到自己最少的那一个,我是坚守到最后的那一个,我是行动最快的那一个,我是牵挂大家最多的那一个……”搞清楚“我是谁、为了谁、依靠谁”的问题,才能永葆共产党人的本色。[详细]

    12-13 16-12 人民日报 分享
  • 为经济社会发展注入文化力量

    历史和现实都充分表明,文化对于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大作用。新征程上,我们要坚持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为引领,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的深化文化体制机制改革的战略部署,不断提升文化的思想引领力、知识创造力、生产供给力、国际传播力,为经济社会[详细]

    12-05 14-12 人民日报 分享
  • “该改的坚决改,不该改的不改”

    守正就不会迷失方向,创新就不会停滞不前。坚持守正创新,把该改的、能改的改好、改到位,把不能改的坚决守住,破立并举、先立后破,必能激发改革的强大活力,打开改革发展新天地。[详细]

    12-05 14-12 人民日报 分享
  • 全面提升国际传播效能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坚守中华文化立场,提炼展示中华文明的精神标识和文化精髓,加快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加快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详细]

    11-26 14-11 人民日报 分享
  • “拍蝇”不手软 反腐惠民生

    加强新时代廉洁文化建设,增进基层党员干部的法治意识和法治精神,在社会上积极培育时代新风新貌,有助于营造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详细]

    11-25 16-11 人民日报 分享
  • 始终坚守守正创新这一重大原则

    推动改革在更大范围更深层次取得新突破新成效。加强前瞻性研究,使制定的规划和政策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顺应时代发展新趋势、实践发展新要求、人民群众新期待,大力推进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制度创新、文[详细]

    11-21 16-11 人民日报 分享
  • 狠抓当前与着眼长远

    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要把握好目标任务的长期性和阶段性,把短期、中期、长期发展目标衔接起来,将谋划长远和干在当下结合起来,扎扎实实向前推进。[详细]

    11-21 10-11 人民日报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