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活粮食加工减损大文章

2024-12-19  来源: 人民日报 作者: 刘 慧

  刘 慧

  俗话说,五谷为养。粮食是食物的重要来源,也是重要的饲料原料和工业原料。在粮食转化过程中,粮食加工处于全产业链核心地位。近年来,我国粮食加工环节存在过度加工、精深加工不足、加工副产物利用率不高等问题,资源浪费严重。减少加工环节损失,应引导粮食适度加工,深入推动饲料粮减量替代行动,推动粮食初加工向精深加工转型,促进资源高效利用和加工副产物资源化利用。

  一段时间以来,社会上存在过度追求“精米白面”的消费误区。为满足这一需求,粮食加工企业过度发展精加工,把谷物籽粒表皮皮层和胚芽几乎全部去掉,仅保留胚乳部分,造成谷物出品率降低、营养流失。

  如今,随着生活水平提高,粮食消费已从“吃得饱”加速进入“吃得好”“吃得营养健康”的新阶段,全谷物消费量明显增加。应根据市场消费需求变化,合理确定粮食加工精度等指标,推动粮油适度加工标准化,推广应用轻度磨皮、高精度分筛等工艺,推广低温升碾米、柔性碾米等设备,提高成品粮出品率,实现粮食安全和营养安全的有机统一。

  饲料粮短缺是未来我国粮食安全面临的一个主要问题。我国已实现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的目标,但玉米供需紧平衡局面依然没有改变,大豆对外依存度仍很高。以大豆为例,我国每年大豆进口量大且进口来源地高度集中,很容易被“卡脖子”,给肉蛋奶稳产保供造成较大风险。推进饲料粮减量替代,是维护国家粮食安全的重要举措。近年来,我国深入实施饲用豆粕减量替代行动,用菜粕、棉粕、玉米蛋白粉以及微生物蛋白、昆虫蛋白等新型蛋白原料代替豆粕,取得阶段性成效。深入推动饲料粮减量替代,充分挖掘利用杂粮、杂粕、粮食加工副产物等替代资源,可以有效缓解饲料粮不足的问题,实现粮食安全和产业安全有机统一。

  粮食附加值低是影响农民种粮和主产区抓粮积极性的重要原因。粮食是重要的工业原料,不仅可以加工白米、米粉、小麦粉、玉米粉等初加工产品,还可以利用加工副产物开发稻米油、胚芽油和蛋白饲料、功能性食品、膳食纤维等高附加值产品。从目前国内情况看,一些企业把稻谷加工成20多种产品,一些企业把小麦加工成600多种产品,一些企业将大豆加工成大豆蛋白、大豆磷脂、蛋白饮料等深加工产品并向医药领域延伸,把黄豆变成了“金豆”。玉米产业链条更长,发展空间很大。应推动粮食从初加工向精深加工转型升级,加强米糠、麸皮、胚芽等粮油加工副产物资源化利用,实现粮食生产和经济效益有机统一。

  做活粮食加工减损这篇大文章,要强化科技赋能,加大科技研发推广力度。深挖粮食加工产业发展潜力,才能为粮食安全提供更有力保障。

  (摘编自《经济日报》)

返回首页>>

责任编辑:牛乐耕

相关新闻
推荐阅读
  • 以制度型开放推动高水平对外开放

    行而不辍,未来可期。在持续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的征程上,制度型开放必将发挥更加关键的作用。[详细]

    12-16 16-12 学习时报 分享
  • 深入领会对经济工作的规律性认识

    只有按照规律行事,才能取得更好的工作实效和成绩。五个“必须统筹”是做好经济工作的重要规律性认识,要牢牢把握。学习好、领会好、运用好习近平经济思想,坚持用科学方法谋划和推进经济工作,我们定能掌握发展主动、做到行稳致远。[详细]

    12-16 15-12 人民日报 分享
  • 确保人工智能始终是“朋友”

    无论人工智能发展到何种程度,它都源自人类的设计,都是人类智慧的延伸。人工智能代劳得越来越多、变得越来越智慧,我们必须做好防范,确保它始终是“朋友”。[详细]

    12-13 17-12 人民日报 分享
  • 党员干部的角色

    “我是离开最晚的那一个,我是开工最早的那一个,我是想到自己最少的那一个,我是坚守到最后的那一个,我是行动最快的那一个,我是牵挂大家最多的那一个……”搞清楚“我是谁、为了谁、依靠谁”的问题,才能永葆共产党人的本色。[详细]

    12-13 16-12 人民日报 分享
  • 为经济社会发展注入文化力量

    历史和现实都充分表明,文化对于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大作用。新征程上,我们要坚持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为引领,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的深化文化体制机制改革的战略部署,不断提升文化的思想引领力、知识创造力、生产供给力、国际传播力,为经济社会[详细]

    12-05 14-12 人民日报 分享
  • “该改的坚决改,不该改的不改”

    守正就不会迷失方向,创新就不会停滞不前。坚持守正创新,把该改的、能改的改好、改到位,把不能改的坚决守住,破立并举、先立后破,必能激发改革的强大活力,打开改革发展新天地。[详细]

    12-05 14-12 人民日报 分享
  • 全面提升国际传播效能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坚守中华文化立场,提炼展示中华文明的精神标识和文化精髓,加快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加快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详细]

    11-26 14-11 人民日报 分享
  • “拍蝇”不手软 反腐惠民生

    加强新时代廉洁文化建设,增进基层党员干部的法治意识和法治精神,在社会上积极培育时代新风新貌,有助于营造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详细]

    11-25 16-11 人民日报 分享
  • 始终坚守守正创新这一重大原则

    推动改革在更大范围更深层次取得新突破新成效。加强前瞻性研究,使制定的规划和政策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顺应时代发展新趋势、实践发展新要求、人民群众新期待,大力推进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制度创新、文[详细]

    11-21 16-11 人民日报 分享
  • 狠抓当前与着眼长远

    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要把握好目标任务的长期性和阶段性,把短期、中期、长期发展目标衔接起来,将谋划长远和干在当下结合起来,扎扎实实向前推进。[详细]

    11-21 10-11 人民日报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