责任编辑:牛乐耕
刘小鸽
习近平同志在浙江工作期间,在谈到“山海协作工程”时曾提到“木桶理论”,指出一只木桶的装水容量“取决于最短的那块板”,并要求“做长欠发达地区这块‘短板’,使全省各个地区的人民共享经济社会发展成果”。2016年,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专题研讨班上,习近平总书记在论述着力增强发展的整体性协调性时指出:“协调发展,就要找出短板,在补齐短板上多用力,通过补齐短板挖掘发展潜力、增强发展后劲。”盯住短板、补齐短板,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工作方法之一,对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
事物作为一个系统而存在,各要素之间发展具有不平衡性,自然就会产生长板和短板。事实上,系统整体功能发挥的程度,不仅取决于长板,还往往受短板的制约。短板就是要解决的问题。补短板就是一个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进而强基固本、开创新局的过程。日日为继、久久为功,把问题一个一个解决,把短板一块一块补齐,我们的工作就能不断进步、事业就能不断发展。
从经济社会发展的角度看,短板是阻碍发展的薄弱环节,是亟待解决的矛盾和问题。放任短板不补,不仅会让本地区本领域问题得不到解决,也会影响其他地区和领域发展,制约整体发展水平。比如,在经济高速增长阶段,经济运行的主要短板通常是交通、能源等基础设施供给不足。这个短板不补齐,经济发展就缺乏有效支撑,人民生活水平也难以提高。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建设了全国性的水利、交通、能源、通信等基础设施网络,基础设施整体水平实现跨越式提升,为创造经济快速发展奇迹奠定了坚实基础。瞄准薄弱环节补齐短板,经济社会各环节各领域就可以更好协同配合,发展整体效能就可以不断提升。
我国经济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经济社会发展的“木桶容量”更大,但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仍然突出,对补短板的要求也更高。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要补齐短板。比如,习近平总书记2017年在十八届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四十一次集体学习时强调:“我们在快速发展中也积累了大量生态环境问题,成为明显的短板,成为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这样的状况,必须下大气力扭转”;2021年在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青海代表团审议时强调:“要着力补齐民生短板,破解民生难题,兜牢民生底线”;等等。新时代,我们党从制约高质量发展的突出问题和关键环节入手推出一系列重大举措,不断推动我国发展站在更高历史起点上。
当前,外部环境深刻变化、国内改革发展稳定任务艰巨繁重,补短板对于增强我国的生存力、竞争力、发展力、持续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对待短板,要坚持辩证眼光。许多短板主要是成长中的短板、发展中的问题,常常积蓄着“后发优势”,具有潜在的增长空间。比如,我国汽车产业抓住电动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的历史机遇,率先改换赛道,发展新能源汽车,十年磨一剑,形成了国际竞争新优势,把短板补成长板。可见,坚定信心把短板补齐,就会形成发展新动力,实现弯道超车。补短板不是不加区分、眉毛胡子一把抓,而是要抓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找到那些深层性、关键性问题。抓住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在补短板上下真功、见实效,才能切实夯实发展基础、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
新征程上,我们要坚持系统观念和问题导向,从全局和整体出发,紧紧围绕制约高质量发展的短板弱项创新思路、推进工作。因势利导,采取切实可行的举措补齐短板,就能不断增强发展动力、开辟发展空间、释放发展潜力。
责任编辑:牛乐耕
行而不辍,未来可期。在持续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的征程上,制度型开放必将发挥更加关键的作用。[详细]
只有按照规律行事,才能取得更好的工作实效和成绩。五个“必须统筹”是做好经济工作的重要规律性认识,要牢牢把握。学习好、领会好、运用好习近平经济思想,坚持用科学方法谋划和推进经济工作,我们定能掌握发展主动、做到行稳致远。[详细]
无论人工智能发展到何种程度,它都源自人类的设计,都是人类智慧的延伸。人工智能代劳得越来越多、变得越来越智慧,我们必须做好防范,确保它始终是“朋友”。[详细]
“我是离开最晚的那一个,我是开工最早的那一个,我是想到自己最少的那一个,我是坚守到最后的那一个,我是行动最快的那一个,我是牵挂大家最多的那一个……”搞清楚“我是谁、为了谁、依靠谁”的问题,才能永葆共产党人的本色。[详细]
历史和现实都充分表明,文化对于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大作用。新征程上,我们要坚持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为引领,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的深化文化体制机制改革的战略部署,不断提升文化的思想引领力、知识创造力、生产供给力、国际传播力,为经济社会[详细]
守正就不会迷失方向,创新就不会停滞不前。坚持守正创新,把该改的、能改的改好、改到位,把不能改的坚决守住,破立并举、先立后破,必能激发改革的强大活力,打开改革发展新天地。[详细]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坚守中华文化立场,提炼展示中华文明的精神标识和文化精髓,加快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加快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详细]
加强新时代廉洁文化建设,增进基层党员干部的法治意识和法治精神,在社会上积极培育时代新风新貌,有助于营造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详细]
推动改革在更大范围更深层次取得新突破新成效。加强前瞻性研究,使制定的规划和政策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顺应时代发展新趋势、实践发展新要求、人民群众新期待,大力推进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制度创新、文[详细]
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要把握好目标任务的长期性和阶段性,把短期、中期、长期发展目标衔接起来,将谋划长远和干在当下结合起来,扎扎实实向前推进。[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