待入尘寰,与众悲欢——读《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有感

2019-05-05 来源: 大众网 作者:

  七年时间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或许只是一段平常时间,没有惊涛骇浪,没有沧海桑田。可对于习近平来说,在黄土地上的七年让他收获了成长,让他从一个十五岁不谙世事的少年成长为了一个成熟稳重的壮志青年。《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这本记实录,不仅让我了解了习近平在陕北黄土高原七年知青岁月的艰苦生活,也让我目睹了一代伟人的成长历程。其中让我感触最深的,莫过于两点。

  没有比人更高的山,没有比脚更长的路。孟子有云:“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之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纵观历史长河,历代伟人都不是一蹴而就,而是历经过泪与血的磨练后才登上成功之巅。

  在下乡时,习近平等北京知青在陕北需要过“四关”,其中先要挑战的就是“跳蚤关”。在这片黄土地上跳蚤不足为奇,但是对习近平等知青们来说,跳蚤给他们带来的是浑身奇痒难耐的肿包和无法入眠的深夜。习近平虽然年纪轻身体好,但是也不能抵抗过当地的“跳蚤大军”。面对“跳蚤关”,习近平等知青并没有退缩抱怨,而是采取经常扫地洒水,“喝本地黄土煮过的水”,“不让猪、狗等牲畜回窑”等方法顽强克服困难并努力适应环境。他们甚至还每天开着“跳蚤关”的玩笑,。最后他们终于摆脱了跳蚤的困扰,适应能力也有了很大的提高。他们苦中作乐,积极乐观的精神让人深受感动。

  令我感到极大震动的还有当年习近平在梁家河的劳动。炎炎烈日,由极好的生活条件跳跃到一个艰苦的生活环境,习近平等知青虽然心里有落差,但始终没有说出一个“苦”字。他们帮助村民打坝、拉土,夏收的时候帮村民到山上收麦子。运麦子时需要扁担,无论多远中途都不能休息。五里山路挑着麦子经常需要走一个小时,那也算是最快。习近平的肩膀上常常被磨出血印,但是他从未埋怨过半句,而是更加努力地学习农活。他的坚持与汗水铸就了他独一无二的品格,让村民信服拥戴。

  汪国平曾经在《山高路远》中写道过:“如果远方呼唤我,我就走向远方;如果大山呼唤我,我就走向大山。双脚磨破,干脆再让夕阳涂抹小路;双手划烂,索性就让荆棘变成杜鹃。没有比脚更长的路,没有比人更高的山。”这片黄土地培养了无数伟人,同时也埋藏着大量困苦与挑战。习近平在这七年里无惧山高路远,风雨兼程,一步一步发展梁家河。逆境塑造了习近平,同时也给了他成长的基石,让他一步步向最好的自己迈进。

  待入尘寰,与众悲欢,始信丛中另有天。习近平总书记在七年的知青岁月中与老乡村民接触,深刻地体会到了当时农村的落后与艰苦。他明白,一个共产党的工作者,如果不真切地了解基层群众的疾苦和贫困地区群众生活的艰难,就无法真正站稳群众立场。

  在下地劳动时,知青们每顿的粮食是黄澄澄的玉米团子,而老乡们却只能吃糠团子,很是粗糙并且不能充饥。习近平看到后就用自己的玉米团子和老乡换饭吃。对此老乡们十分钦佩。虽然从北京而来,习近平并不娇生惯养还主动吃糠咽菜,更重要的是,他把老乡村民真正当作了自己的家人。而不久习近平发现,他换给妇女的玉米团子还原封不动地放在篮筐里。原来,玉米团子被她们视若珍宝,自己和孩子舍不得吃,而是留给家里的壮汉劳动力。屈原道:“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正是这七年知青生活让习近平感受到了百姓的疾苦,体会到了百姓生活的艰难。这也是他能够做好领导工作的前提。

  让人们更加肯定习近平的是某天的一件小事。梁家河中有一个男孩子叫“灵娃”,顽劣不堪,智力上稍有缺陷。他喜欢惹事生非,经常乱来。人们也因为他智力有缺陷经常拿他开玩笑。有一次习近平坐在土坎上卷一支“大炮”,让灵娃一把抢去。习近平对此却一笑置之,对他从未疾言厉色。本以为习近平与灵娃会水火不容,可没曾想,习近平来后灵娃反而不受欺负。这虽然只是一桩小事,却被同行的知青和老乡看在眼里。习近平对人对事都一律平等,并且和群众打成一片。

  纪伯伦曾说:“我们走得太远,以至于忘记自己为什么出发。”而习近平却始终不忘初心,他一直为梁家河的改变做出不屑的努力,甚至在已经被大学录取时还对村民说不走了,要留在这里和村民们一起看着陕北一步步变好。他从未忘记,我们也从未忘记。他从未忘记的是内心的誓言,我们从未忘记的是他的一片诚心和初心。

  习近平把他的青春和热忱挥洒在了陕北的黄土地上,作为当代的大学生,作为新世纪的青年,我们也应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让青春在基层闪光。三毛在《随想》写道:“做人做事,唯有眼底手高,才能意气平和。看事眼高手低,除了怨叹之外,还有什么实效。”我认为,深入基层,深入了解群众的真实生活,是做事“眼底手高”的前提,唯有把群众的事当成自己的事,才能真正解决真实存在的问题。而不是一味地讲一些空话套话而不将解决方法落在实处。大一的学习生活结束,在今年的暑假,我跟随老师同学奔赴滨州市进行了社会调研活动。在村子里,我们目睹了村子近几年的变化,体味到了农民生活的不易和艰辛,最重要的是他们坚信自己会越来越好的决心。

  在以后的大学时光中,我准备继续参加社会调研,农村帮扶和支教等支援活动。真正地投入到基层的生活中去,我才能体会到现实的人间疾苦,看到真正的人生百态,才能使自己的思想得以成熟和成长。

  不负韶华,不负青春,让青春在基层中闪光。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青年朋友们,人的一生只有一次青春。现在,青春是用来奋斗的;将来,青春是用来回忆的。人生之路,有坦途也有陡坡,有平川也有险滩,有直道也有弯路。青年面临的选择很多,关键是要以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来指导自己的选择。无数人生成功的事实表明,青年时代,选择吃苦也就选择了收获,选择奉献也就选择了高尚。青年时期多经历一点摔打、挫折、考验,有利于走好一生的路。要历练宠辱不惊的心理素质,坚定百折不挠的进取意志,保持乐观向上的精神状态,变挫折为动力,用从挫折中吸取的教训启迪人生,使人生获得升华和超越。总之,只有进行了激情奋斗的青春,只有进行了顽强拼搏的青春,只有为人民作出了奉献的青春,才会留下充实、温暖、持久、无悔的青春回忆。

  不忘初心,砥砺前行!

    青岛科技大学 制剂171班 张紫薇

返回首页>>

初审编辑:

责任编辑:冯媛媛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