责任编辑:牛乐耕
前不久,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普及法》(以下简称“科普法”)正式公布施行。科技创新、科学普及是实现创新发展的两翼,本期大家谈刊发3篇稿件,与读者一起探讨如何依法推动科普事业高质量发展。
——编者
让优秀科普人才脱颖而出
李秀菊
做好科普是建设科技强国的重要支撑,有赖于高素质的科普人才。科普法中专门增加“科普人员”一章,提出“建立专业化科普工作人员队伍”,凸显对人才的重视。
科技部发布的数据显示,2023年,我国共有科普专、兼职人员215.63万人,同比增长7.99%。科学家、科技工作者、科技志愿者等群体越来越多地参与到科普工作中。激励各类科学界人士发挥自身优势和专长,积极参与和支持科普活动,能有效做大做强科普人才“蓄水池”。
全媒体时代给科普带来了新的挑战、提出了新的要求。研究火山数十载的中国科学院院士刘嘉麒主动“触网”,把科普阵地拓展到视频平台,凭借其专业的知识、亲切风趣又通俗易懂的风格,受到许多网友喜爱。这表明,科普人才队伍建设不仅需要重视专业知识储备,也需要更多关注传播规律和技巧。
中国科协在2024年科普职称评定工作中,将网络阅读量“10万+”的优秀科普作品等同于发表论文,体现出对传播效果的重视。以人才评价、职业路径、激励机制等改革为牵引,强化效果导向,有利于激发科技工作者投身科普事业的主动性,让更多优秀科普人才脱颖而出。
(作者为中国科普研究所研究员)
扩大科普活动的辐射范围
林成华
科普法提出:“科普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高校拥有丰富的科技资源和科技人才,应当在科普事业中发挥重要作用。目前与社会高期待相比,高校科普存在一些短板,体现为科普资源开发不足、缺少系统机制建设、没有形成品牌效应、辐射范围不广等。
短板就是发力点。科普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一方面,要抓好制度建设,把科普纳入组织建设、工作规划、激励考核等工作中。另一方面,要做大优质内容,用足用好校内科普资源,打造具有本校特色的科普资源库。可鼓励教师根据本学科取得的重大科研成果编写科普读物,开设选修课程,开展科研诚信和科技伦理教育等;也可通过科普竞赛、科普研学等趣味性活动,动员学校师生广泛参与。
扩大科普活动的辐射范围,推动科普资源共建共享,高校亦大有可为。比如,可与当地企业、科技馆、博物馆、图书馆、历史纪念馆等场馆合作,形成科普合力;可组织高校教师和学生进小学、进中学、进社区、进街道,营造科普氛围,努力提升人们的科学素养。
(作者为浙江大学中国科教战略研究院研究员)
调动社会力量兴办科普事业
喻思南
发展科普事业是国家的长期任务。发展科普产业,鼓励兴办科普企业,促进科普与其他产业融合发展,构建政府、社会、市场等协同推进的科普发展格局,既是科普法的明确要求,也是厚植创新沃土、夯实创新之基的内在需要。
当前,我国科普产业比较薄弱,促进科普与文化、旅游、体育、卫生健康、农业、生态环保等产业融合发展,有助于提高产业的内生动力。2024年10月,上海市第十人民医院的科普项目——甲状腺癌防治技术培训,通过上海技术交易所成功实现科普成果转化。科普效果和市场效应互促共进,这样的有益尝试,能大大激发各方的参与积极性。完善科普创作激励机制,鼓励更多科技成果以科普作品形式走向市场,有助于调动更多社会力量投身科普事业。
以法治护航,确保科普工作与国家科技创新战略同步推进,新时代科普事业必将不断迈上新的台阶。
(作者为本报经济社会部记者)
责任编辑:牛乐耕
低空经济为什么如此受人关注呢?从某种意义上说,这样的一种新兴经济形态拓展了人们的想象边界,描绘了一幅关于未来发展的图景,让人们对“翅膀上的中国”充满期待。[详细]
2024年,我国经济面临外部压力加大、内部困难增多的复杂局面,对宏观调控形成巨大考验。特别是过去一段时间以来,经济运行出现一些新的情况和问题。党中央沉着应变,于9月下旬果断推出一揽子增量政策,使社会信心有效提振,经济明显回升。一揽子增量政策无论在力度、广[详细]
构建中国社会学自主知识体系,并不意味着封闭保守、排斥外来知识体系另搞一套,而是要以开放包容的姿态吸收人类一切优秀文明成果,拓展研究的深度和广度,在形成中国特色并增强主体性的同时,进一步推动不同文明互学互鉴。当前,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详细]
“枫桥经验”形成于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发展于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创新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几十年来,“枫桥经验”的内涵不断丰富,从社会治安领域扩展到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等领域。我国社会学界以新时代“枫桥经验”为典型,对[详细]
“牵头”,不仅是名义上的领衔,更意味着责任与担当。遗憾的是,一些牵头单位将“牵头”简化为“派任务、催落实、收成果”的机械流程,忽视了自身作为引领者、协调者的职责。更有甚者,一些牵头单位将配合部门视为单纯的执行者,自己置身事外,不愿承担责任,将“牵头[详细]
这就是超大规模市场的体量优势,回旋从容空间广;这就是区域协调发展的叠加效应,优势互补潜力大。进一步提高政策措施的针对性、有效性,发挥比较优势、缩小发展差距,培育新动能,必将打造出更多新的增长极,推动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加快形成。[详细]
行而不辍,未来可期。在持续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的征程上,制度型开放必将发挥更加关键的作用。[详细]
只有按照规律行事,才能取得更好的工作实效和成绩。五个“必须统筹”是做好经济工作的重要规律性认识,要牢牢把握。学习好、领会好、运用好习近平经济思想,坚持用科学方法谋划和推进经济工作,我们定能掌握发展主动、做到行稳致远。[详细]
无论人工智能发展到何种程度,它都源自人类的设计,都是人类智慧的延伸。人工智能代劳得越来越多、变得越来越智慧,我们必须做好防范,确保它始终是“朋友”。[详细]
“我是离开最晚的那一个,我是开工最早的那一个,我是想到自己最少的那一个,我是坚守到最后的那一个,我是行动最快的那一个,我是牵挂大家最多的那一个……”搞清楚“我是谁、为了谁、依靠谁”的问题,才能永葆共产党人的本色。[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