责任编辑:牛乐耕
陈新专
彭新武教授的《传统中国之治的历史与逻辑》以宏大历史视野与精微理论思辨,梳理了传统中国治理体系从先秦萌芽到明清成熟的演进脉络,深刻剖析了其内在运行逻辑与核心特质。这部著作跳出碎片化历史叙事,以“治道”为核心线索,将制度设计、思想支撑与社会实践融为一体,为理解传统中国治理智慧提供了系统性的解读框架,兼具学术深度与现实启示。该书不仅系统梳理了中国历代治理体系的内在脉络,更以其独特的“制度-文化”共生视角,揭示了中国传统政治运作的深层逻辑。在诸多精彩论述中,对西北边疆治理从“羁縻政策”到“改土归流”的流变分析,尤为引人深思。
全书最鲜明的特色在于对“历史脉络”的清晰梳理。彭新武教授以时间为轴,勾勒出传统中国之治的演进轨迹:先秦时期“礼治”与“法治”的思想争鸣奠定治理理念根基,周公制礼作乐构建了以血缘伦理为核心的治理秩序,法家则强调“以法治国”的制度刚性;秦汉大一统王朝确立“三公九卿制”与“郡县制”,实现了治理体系的制度化转型,“霸王道杂之”的治国策略成为后世帝王的基本遵循;隋唐完善科举制与三省六部制,形成了“制度理性”与“人文关怀”并重的治理模式;宋元明清则在中央集权强化的趋势下,不断细化治理机制,同时也暴露出体制僵化的隐患。这种梳理并非简单的制度罗列,而是始终紧扣“治理效能”与“社会适配性”两大核心,展现了传统中国之治随时代变迁的自我调适与内在张力。
在历史梳理的基础上,著作深入阐释了传统中国之治的“内在逻辑”。其一,“家国同构”的治理框架。以宗法血缘为纽带,将家庭伦理延伸至国家治理,形成“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治理路径,君主与臣民的关系被赋予伦理内涵,治理的合法性源于“天命”与“民心”的双重认同。其二,“儒法互补”的治理理念。儒家强调“仁政”“德治”,为治理提供价值支撑与社会凝聚力;法家注重“法治”“集权”,保障治理的效率与权威,二者的有机融合构成了传统中国之治的核心思想内核。其三,“中央与地方的动态平衡”。从郡县制到行省制,传统中国始终在强化中央集权与发挥地方能动性之间寻求平衡,通过监察制度、官员考核制度等保障中央政令畅通,同时赋予地方一定的治理自主权。其四,“民本与集权的辩证统一”。“民为邦本”的理念贯穿传统治理思想,统治者通过轻徭薄赋、赈灾济民等措施维系民心,但这一理念始终服务于君主集权的政治体制,形成了“为民而治”而非“由民而治”的治理格局。
彭新武教授在书中并未陷入对传统治理的片面颂扬或否定,而是以历史唯物主义视角进行辩证分析。他既肯定传统中国之治在维护大一统局面、促进社会稳定、传承文化基因等方面的历史成就,也指出其在近代以来面临的困境:高度集权的体制导致创新活力不足,伦理本位的治理模式难以应对近代社会的转型需求,“人治”色彩浓厚而缺乏制度化的权力约束。这种辩证视角使得著作的论述更加客观深刻,也为当代治理提供了历史镜鉴。《传统中国之治的历史与逻辑》的价值不仅在于其翔实的史料梳理和严谨的理论建构,更在于它为我们提供了一种理解中国治理传统的新范式。彭新武教授摆脱了简单的制度描述,深入挖掘了制度背后的文化逻辑和历史语境,使读者能够把握中国传统治理的内在精神和演变动力。这种“制度-文化”共生的分析框架,对于理解当代中国治理体系的独特性和连续性具有重要启示。
从现实意义来看,《传统中国之治的历史与逻辑》为当代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供了重要启示。传统中国“家国同构”中的伦理凝聚、“儒法互补”中的刚柔并济、“民本思想”中的民生关怀、“制度创新”中的因时制宜,都蕴含着可借鉴的治理智慧。同时,传统治理中体制僵化、权力缺乏约束等教训,也警示当代治理需注重制度弹性、强化法治保障、激发社会活力。
在全球化与本土化交织的今天,重新审视中国传统治理智慧显得尤为必要。彭著提醒我们,任何有效的治理体系都必须根植于特定的历史文化土壤,同时保持足够的弹性以适应不断变化的环境。中国传统治理中的平衡智慧、务实精神和文化自觉,仍然是我们今天思考国家治理问题时可资借鉴的宝贵资源。总而言之,《传统中国之治的历史与逻辑》以清晰的结构、深刻的思辨、丰富的史料,系统解码了传统中国治理的历史基因与逻辑密码。它不仅是一部梳理传统治理演进的学术著作,更是一座连接历史与现实的思想桥梁,为我们在新时代传承和借鉴传统治理智慧、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提供了重要的学术支撑与思想启示,值得史学、政治学研究者及关注国家治理的读者深入研读。
(作者为甘肃社会主义学院教授)

责任编辑:牛乐耕
人生要时时“有意注意”,国家发展何尝不是如此。一部五年规划史就是一部新中国的建设史、发展史,见证着“一张蓝图绘到底”的实践伟力。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擘画了“十五五”时期发展蓝图,让我们不懈努力、接续奋斗,推动中国式现代化稳扎稳打向前进。[详细]
国家强盛、民族复兴需要物质文明的积累,更需要精神文明的升华。把积极合理消费和反对铺张浪费结合起来,推动更多资金资源“投资于人”,推动高质量发展和高品质生活同频共振,定能不断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变为现实。[详细]
建设科技强国,历史的接力棒已经交到了我们这一代人手中。更好发挥科技的战略先导和根本支撑作用,在科技创新的道路上锐意改革、持续深耕,跑出属于我们这一代人的创新“加速度”,中国式现代化的步伐不可阻挡。[详细]
“我们这么大一个国家,就应该有雄心壮志。”没有奇思妙想,难以创新创造;没有雄心壮志,也难以开创奇迹。前行征途上,道不变、志不改、气不竭,多些砺剑长空的本领、多些气冲霄汉的勇毅,我们的事业定能蒸蒸日上。[详细]
年轻干部“自找苦吃”,既需要自身主动,也离不开组织“搭台赋能”。只有让吃苦者不吃亏、让有为者有位,才能让愿吃苦、能吃苦的年轻干部有平台、有奔头,进而激励和引导更多年轻干部立足本职岗位,甘当为民服务的“孺子牛”、创新发展的“拓荒牛”、艰苦奋斗的“老黄[详细]
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引领下,人类文明发展进入数字化、智能化交织推进的新阶段。随着数字经济迅猛发展,促进数据高效流通使用、维护国家数据安全等方面的问题日益显现。如何在数字化浪潮中携手应对挑战、深化互利合作、增进人类福祉,成为各国必须回答的现实问[详细]
行不止者,虽远必臻。巧合的是,神舟二十一号航天员乘组中,70后、80后、90后一起出征,刚好构成了一个代际序列。航天代有才人出,宇宙探索无止境,中国航天的坐标将不断刷新。[详细]
标准是世界的“通用语言”。提升标准国际化水平,并非中国产品、服务和标准走向世界的单向道,而是中国与世界深度互动、共享发展的过程。[详细]
《建议》提出的“强化国家发展规划战略导向作用”“健全区域间规划统筹、产业协作、利益共享等机制”等部署,蕴含着统筹兼顾、综合平衡的科学方法论,为各地区各部门以规划衔接赋能高质量发展、携手绘就中国式现代化壮丽图景提供了根本遵循。各地区各部门谋划“十五五[详细]
面对新形势新任务,必须深刻把握我国城镇化和城市发展的阶段性特征,深入践行人民城市理念,锚定现代化人民城市目标,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不断加强高品质城市生活空间建设,持续提升城市宜居水平,让城市成为人人向往的美好家园。[详细]